刊物如何亮相?他選擇向自己“開炮”——重金請讀者挑刺兒。在刊物裡發現一個錯誤獎賞1000元,而當時的行業市場價是一個錯誤10元。刊物亮相後反響不錯,三次加印,《咬文嚼字》進入大眾視野。
郝銘鑒曾說,“刊物雖小,但語文規範化‘茲事體大’。我們辦的是小叢刊,但需要的是大眼光。”
多年來,《咬文嚼字》一直以規範中國語言文字為己任,“咬”報紙、“咬”廣告、“咬”電視節目……2003年,《咬文嚼字》與有關部門合作,發布《264組異形詞整理表(草案)》;在創刊10周年的慶祝會上,又發布《當代漢語出版物中最常見的100個錯別字》。這本小小刊物,已成為中國期刊界的一線名刊。
漢字傳人,好自為之
辦刊20多年,郝銘鑒目睹了社會語言的發展變化。
他認為,“語言是一條流動的河。流行語中有時代烙印,是歷史留下的腳印。”他曾舉例,字母詞以前很少見,現在遍地都是,“在我看來,一個字的崛起,一個詞的風行,肯定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現象,而是特定時期語言氣象的標誌,在它背後隱藏著的是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的心理狀態。”
郝銘鑒也從最初的“恐網”,變成了後來熟知“佛系”等網絡用語。他說:“網絡語言是社會語言領域最活躍的領域。我尊重網民的智慧,也相信社會大眾的語言底線。”
多年來,《咬文嚼字》持續舉辦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語文差錯”評選。郝銘鑒曾表示,評選“十大流行語”是為了肯定語言生活當中的創造性成果,“我們的語言生活非常活躍,語言的創造力很強,每年都有一批新詞語出現,這些新詞新語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寶庫,推動漢語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