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環球時報:印企的機會在合作而非火中取栗
http://www.CRNTT.com   2020-04-28 12:21:03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龍興春:印企“絕佳機會”在合作而非火中取栗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龍興春(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成都世通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印度交通部長尼丁·賈德卡裡近日在一場企業家網絡會議上表示,鑒於目前存在強烈的仇視印度“北方鄰國”(中國)的情緒,敦促印度企業利用這個機會生產那些印度嚴重依賴中國的產品。他還稱,由於“對中國充滿仇恨,沒有人願意與中國打交道,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不想要中國的任何商品”。美日都有將企業向中國以外國家轉移的動作,這對印度是個絕好的機會,要求印企業界努力吸引那些想移出中國的企業赴印投資。

  首先,需明確的是,當前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謂“強烈的仇華情緒”,個別人的觀點不代表其國家和社會主流。印度國內也沒有所謂“強烈的仇華情緒”,一些追隨西方向中國“追責”的聲音,比如山寨版“國際法學家協會”和“全印律師協會”,基本上是嘩衆取寵,并非嚴肅、負責任的力量。

  最近兩個月來,世界對中國抗疫物資的需求與日俱增,除了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捐助外,大部分國家是通過商業途徑從中國企業采購的。部分國家甚至抱怨中國供應不足,上海浦東機場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貨運機場。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因為疫情和春節假期,第一季度進出口總額為6.57萬億元,下降了6.4%,但3月當月進出口即出現止跌,外貿進出口總值為2.45萬億元,同比下降0.8%。所謂“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不想要中國的任何商品”的說法嚴重偏離了事實。就印度本身的情況來看,雖然這些年有少數反華勢力不斷叫囂抵制中國商品,可中國對印度的出口卻連年快速增長。

  其次,疫情中即使是平時屬於低端醫療器械的口罩都成為戰略物資,一些國家敦促制造業回流的聲音再次上升也屬正常。但企業在哪裡投資和生產是一個市場行為。我們可以看到,高喊著把企業從中國遷出的大多是外國政客和“鍵盤俠”,而真正懂經濟、會管理,需要承擔企業盈虧責任的企業家則基本不加理睬。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工廠”與第二大消費市場的集成優勢如今更加集中。

  即使部分外國企業考慮移出中國,也需要審視當前印度把握機會吸引投資的條件。過去20年來,國際社會看好印度經濟發展前景,甚至預測印度經濟將超過中國的聲音熱過很多輪,但實際上印度吸引到的外國直接投資有限,制造業投資額印度更是遠遠少於中國。即使是莫迪上台後力推“印度制造”也收效甚微。其原因在於印度存在長期難以解決的投資環境缺陷,不利於制造業發展。
<nextpage>
  投資制造業除了設備、技術和資金,還需要土地和相應的勞動力。而外國工廠要在印度獲得土地是一個困難又漫長的過程,等到獲得土地再建工廠,可能商機已經失去了。征地改革被歷屆印度政府視為重中之重,但直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取得突破。這使基礎設施成為印度吸引外國制造業投資的主要瓶頸。由日本貸款并承建的孟買到艾哈邁德巴德段高速鐵路於2016年開工,計劃2020年完工通車,結果現在連征地都沒有完成,通車更是遙遙無期。

  雖然印度一直強調其人口紅利,但年輕勞動力并不一定就是合格工人。印度文盲率高達30%,很多年輕人缺乏必要的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據一些在印外資企業管理人員的經驗,4個印度工人才能頂1個中國工人的效率。

  前幾年,蘋果和富士康等都制定了龐大的對印投資計劃,最終卻不得不放棄。究其原因,還是平時被一些輿論認為只是組裝加工的中低端產業實際需要齊全的橫向門類和上下游配套企業,以縮短交貨時間,降低生產成本。短期來看,印度還不具備發展出全套產業鏈的條件。

  當然,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如大市場、自然資源豐富、政治穩定、地緣政治環境優越等等。要讓這些潛在的優勢發揮出來,印度還要做更多努力。相信只要投資環境改善,不單是其他國家企業,中國企業也一樣樂意投資印度,在這方面中印不是對手,而是朋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