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如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由債王比爾·格羅斯領銜,專注於債券投資。國內的公募基金公司如天弘基金,主要專注於互聯網金融和現金管理;再比如,財通基金則專注於定增這個細分領域當中,被市場稱為“定增王”。而私募股權基金如華登投資,重點專注於集成電路投資;高特佳投資則重點專注在醫療健康投資領域。這些公司都會重點關注某個細分領域。
而這第三類資產管理公司覆蓋面很廣,差異化很小。
張磊表示:“除了百貨店和專賣店,剩下大量的公司都屬於第三類,即同質化公司。這些公司的特點是規模中小、業績平庸,既沒有專賣店的精品產品,也沒有百貨店的規模經濟性。這些公司差異化很小,資源消耗大,毛利率也很低。因為沒有較高的盈利能力,無法投入更多資源,無法吸引並留住更優秀的人才,最終這些模式變成了失敗的模式,這些公司成為了平庸的公司,但這又是大多數投資管理公司的常態。”
同質化的原因:公司治理
在張磊看來,同質化是一種失敗的模式,但很多投資管理公司卻是這種模式,其原因在於公司治理和戰略思考上的懶惰。
“我認為,最適合資管公司的治理結構,就是股東和管理層是同一撥人,這就解決了公司管理層長期的激勵和約束問題。如果股東和管理層是分離的,管理層因為有外部股東的壓力,以及任期(一般3年)的約束。為了實現董事會設定的經營目標(可能是經營利潤,也可能是管理規模),管理層就只能不斷地拉長自己的產品線,任何機會都抓,渴望規模並依靠渠道來發行。又因為公司資源有限,撒大網就進一步分散了公司資源,最終就是大家看到的同質化產品和平庸的業績。”張磊表示。
張磊補充道:“另外,投資管理公司是個慢生意,對內要經營人才,對外要經營信任,無論是人才的培養,還是信任的建立,都需要花時間,需要長遠眼光,需要有耐心,沉得住氣。但是股東、管理層分離的治理結構,決定了管理層心浮氣躁,很難沉住氣,我覺得這個是最終走向同質化庸很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