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察哈爾學會:疫情後國際格局的變與不變
http://www.CRNTT.com   2020-05-22 00:28:31


會議截圖
  中評社北京5月22日電/(實習記者 馮埴煒)世界總體力量的對比和全球戰略格局的變化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凸顯,突然暴發的疫情也影響到國際社會的方方面面。在諸多變化中,亦有著不變的規律與趨勢。疫情之後的世界將會如何?人類社會在大疫後將如何發展?圍繞著這些問題,察哈爾學會20日以“如何研判疫情後的國際關係”為主題舉辦線上會議。

  會議由常務副秘書長周虎城主持,察哈爾學會首席研究員、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于洪君,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江洪學四位學者參與討論。

  于洪君談到,大疫之後的社會將在“變”與“不變”的對衝中尋找未來。新冠疫情無差別地對全球二百多個國家造成了巨大衝擊。許多國家種族主義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民族與國家利己主義日漸猖獗。一些國家“對抗論”、“脫鈎論”甚囂塵上,國際事務上明爭暗鬥,令人頗感危機四伏。

  即便如此,于洪君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特點與趨勢並不會被改變,只會進一步鞏固加強。第一,人類社會相互依存、命運與共的本質屬性不會變,而會繼續彰顯、強化。在疫情前的G20峰會上,一個全球合作體制的雛形已初步形成。雖然該體制實現效果並不如預期,但在疫情期間,各國都意識到新冠病毒是全人類的挑戰,國際間除了相互支持、守望相助別無選擇。任何其他路徑,都會破壞國際社會整體的努力。

  第二,全球化趨勢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必然結果,任何國家都不能回到封閉發展的老路上。經濟上互相聯繫,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科技強國美國,在製造業方面尚且需要依賴外部市場,我國經濟更是如此。世界經濟已具備完整的供應產業鏈。全球產業鏈未來的秩序、分工、規則或都將重組,這個鏈條亦可能局部斷裂,但是整體必不會消失。在此趨勢下,我國應克服急功近利的“小農”、“小販”意識,以開放包容心態應對疫情後的全球化發展。

  第三,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下,人類社會仍將是多元文明集合體。冷戰結束後,世界總體力量對比“東升西降”: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在加速走向世界中心;而美國“單極化”的格局逐漸被動搖。世界格局不會由單個力量主導,而將是多元文明彼此競爭、兼收並蓄、各放異彩的舞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