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個“1萬億元”,有何特殊深意?
http://www.CRNTT.com   2020-05-24 11:21:56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據新華社報道,財政赤字規模增加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發行1萬億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出爐,兩個“1萬億元”就迅速占領各大媒體頭條,格外打眼。

  有人算了筆賬:新增1萬億元後,今年赤字達到3.76萬億元,加上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約佔中國GDP總量4.1%。

  國內專業人士分析,除了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的4.76萬億元,報告還提到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合計下來,這些政策總規模按小口徑計算約8.5萬億元。

  為何要舉債?錢花到哪去?怎麼花好?特殊之年,這些都是打理好“國家賬本”的必答題。

  (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020年,既有決戰脫貧攻堅的硬任務,又有疫情衝擊下保就業穩民生的硬需求,還要為實體經濟減負,努力擴內需、促創新、補短板……每項工作都不容有失,每項工作卻都“花費不菲”。

  而另一個事實是,國家“錢袋子”今年也比較緊張。

  -14.5%,這是今年前4個月的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