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徐林:合理目標與全方位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0-05-27 10:15:42


(圖片來源:盤古智庫)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據盤古智庫報道,在研究設定“十四五”增長預期目標時,不妨把5%-6%之間的預期增長區間,作為分析判斷的重要參考。中國目前的基礎條件看,中國有較大空間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實現更長時間的經濟穩定增長,並通過更好的創新激勵,延緩因要素紅利逐步減弱、外部環境更加惡化導致的降速壓力。相對於“十三五”時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言,“十四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涵應轉變為全方位創新,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
 
  (一)從供給側宏觀增長模型看趨勢
 
  按照新古典增長模型的描述,經濟增速是由技術進步增速、資本投入增速和勞動力投入增速共同決定的。
 
  從中國目前趨勢看,中國老齡化程度日益提高,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經超過18%,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接近15%,在上海等超大城市,老齡化程度已經達到30%以上。由於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的集中影響,這一比例還在快速上升。預計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20%以上,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接近18%。
 
  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直接後果是儲蓄率逐漸下降。事實上,中國總儲蓄率過去幾年已經由51%左右下降到了48%左右,雖然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仍屬較高之列,但下降速度比較明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的總體儲蓄率會進一步下降至40%左右。儲蓄資源增速下降,加之資本產出率增速也在下降(白重恩教授研究表明,中國資本產出率增速由2008年前30年的年均3.94%下降到了2008年後的年均0.62%),使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最近幾年逐漸下降,由過去較長時間的兩位數增長下降到6%左右的個位數增長。從勞動力供給看,老齡化毫無疑問會降低勞動力供給增速。事實上,過去幾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5~60歲)平均每年淨減少200萬~300萬人。勞動力供求關係發生明顯變化,使得中國過去十年勞動力成本年均提高約12%左右,迫使不少勞動力密集型加工製造業退出或轉移到勞動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如此,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速也開始下降,由過去10年年均增長9%左右下降到過去5年年均增長5%左右。從技術進步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看,也存在下降的趨勢,清華大學白重恩的研究表明,由2008年前30年的年均6.24%下降為2008年後的年均3.18%。
 
  (二)從供給側部門模型看趨勢
 
  從增長的供給側部門模型看,GDP是由各部門國內生產增加值+淨出口構成的。各部門增加值的增速及其權重共同決定了GDP的增速。從不同產業門類變動看,考慮到製造業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並未真正實現市場出清,製造業傳統部門和農業生產增速會比較穩定甚至有所下降,在製造業眾多門類中,過去五年實現兩位數以上年均增速的只有醫藥製造業、汽車製造業、計算機和通信類電子產品製造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和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與互聯網、大數據等創新應用相關新興部門或新經濟部門增速也相對較高,甚至超過兩位數增速,但由於對同一領域的傳統模式具有替代效應,未必會產生對整體行業增速的實質性提升。服務業表現出高於製造業和農業的增速,特別是服務業中文化娛樂、信息服務、體育健康等部門增加值增速超過兩位數,增長的收入彈性很高,具有持續穩定的擴張性,這與居民消費結構中服務消費比重提高的升級趨勢是一致的。比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過去五年的年均增速超過了18%。
 
  (三)從需求側宏觀模型看趨勢
 
  經濟學教科書描述的宏觀模型十分簡單,GDP=C+I+(X-M),其中C為消費,I為投資, X為出口,M為進口。這說明支撐GDP增速的是所謂“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淨出口的增速。從目前態勢看,中國國內消費增速逐年下降,已經由過去10%以上的兩位數增長下降到8%左右的個位數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由高點期30%左右的增速,下降至如今6%左右的增速。由於投資收益總體上趨於下降,市場投資增速難以出現新動力;淨出口因貿易環境和貿易條件惡化,面臨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總體呈下降趨勢,再加上世界經濟在未來幾年仍有較大概率出現周期性回落,恐難有大的作為。製造業景氣的逐漸收縮會逐步蔓延至服務領域,從而導致就業增速的進一步轉弱,失業人數可能會有所增加,會使居民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下降,並進而使消費變得更加謹慎保守。因此,未來支撐經濟增長的需求動力似乎也在進入弱化的通道。
 
  總體結論:綜合上述多重因素、相關約束條件及其變動趨勢得出的基本推論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具有下降趨勢。如果我們假定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速基本穩定,綜合考慮中國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變動趨勢,未來5~10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會下降至5%~6%的區間內,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客觀接受在未來10年,中國經濟只能取得6%以下的年均增速。因此,在研究設定“十四五”增長預期目標時,不妨把5%-6%之間的預期增長區間,作為分析判斷的重要參考。蔡昉教授、白重恩教授、劉陳傑等最近的研究報告,也大致如此。
 
  國家五年規劃預期增長目標的選擇是否合理,對各地設定各自的五年規劃預期目標具有重大導向性影響,從過去的經驗看,過高的預期目標一般會使各級地方規劃預期目標跟隨性加碼提高,最終會導致因整體目標過高在實施過程中採取不必要的刺激性政策,產生杠杆攀升、違約增多、產能過剩、泡沫加大等副產品,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