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別再讓手機App繼續偷窺 
http://www.CRNTT.com   2020-06-10 10:51:09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十幾分鐘訪問手機照片和文件近2.5萬次;一小時內嘗試自啟動近7000次並不停讀取通訊錄……最近,一位大三學生驚訝地發現,自己使用的一些手機App,正在暗中頻繁地獲取私人信息。(《央視新聞》6月8日)

  眾所周知,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享受手機App觸手可及的便利時,也在不斷讓渡著自己的年齡、性別、電話、位置等個人信息。但一些App被曝如此高密度、大範圍的信息讀取行為,還是讓人深感不安。

  手機App的這些偷窺小動作,都是出自利益考量:獲取更具體的用戶信息以實現精准營銷,從而提高“日活躍用戶”等數據流量,並進而吸引更多融資、獲得更多營收等。

  筆者曾在某購物App瀏覽過幾個美妝商品,結果第二天就在社交App上收到了同類產品的廣告推送。我在感到驚訝的同時,又深覺警惕:如果如此私人化的購物行為都會被賦予來自商業的“凝視”,那麼我們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麼不是秘密呢?

  技術並無立場傾向,但技術的應用不可不講倫理。所有的手機App都應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而非成為資本獵取的工具。在資本運作邏輯下,手機App逐利的屬性難以改變,我們很難期待它們能自覺維護用戶的利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手機App往往被當作一個工具而非活生生的人,來自道德的壓力能產生的作用十分微小。對此,我們必須要以更具體、更明確的方式來實現對手機App“偷窺”問題的監管。

  首先,手機App的開發者必須要明確自身的活動界限。在大數據時代,用戶信息的價值愈發重要,如何獲取、保管和使用這些信息是開發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不僅關係到App自身的商業價值,也事關用戶的信任和隱私安全。國家互聯網應急監測中心分析發現,在目前下載量較大的千餘款移動App中,每款應用平均申請25項權限,其中申請與自身業務無關權限的App數量占比超過30%。這個數字的背後,是這些App開發者們的別有用心,也是加強相關監管的重要突破口。

  理想狀態下,手機App的開發者們必須要在自身的業務範圍之內申請訪問權限,並嚴格遵循用戶使用協議,征得用戶同意。本著“誰收集,誰負責”的原則,相關用戶信息必須被妥善保管,任何二次利用以及與其他App的共享共用也必須在用戶同意的範圍內進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