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鄉鎮中學爛尾 民生實事反成折騰
http://www.CRNTT.com   2020-06-11 00:21:18


  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鄉鎮中學爛尾 民生實事反成折騰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朱昌俊

  據媒體報道,擴建後的河北省邢台市經濟開發區沙河城鎮中學,按計劃在2016年就投入使用。然而,投資8408萬元、一年建設期的改擴建項目,在開工數月後便停建,直接影響了附近學生的就學。邢台經濟開發區教育文化體育辦公室項目負責人回應稱,“爭取今年內把部分教學樓建好,讓學生今年就能進校園”,而學校整體建設的完工,可能要到2021年。

  曾經,當地學生和家長對這所學校可謂寄予厚望。該校擴建還被寫入當地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被列入當年的十大民生實事。然而,擴建項目“爛尾”不僅讓上述期待落空,還影響了當地原有的教育環境。比如,300餘名學生被迫遷出借讀,教師只能擠著辦公,而一些家長咬牙將孩子轉入私立學校……現實不但未能滿足人們的期待,反而造成了“折騰”。

  對於邢台的這起案例,負責學校改擴建的投資方將問題指向“當地政府征遷工作低效、批覆手續遲緩”;政府相關部門則認為根源在“投資方拆遷款不到位”;也有知情人士稱,是邢台經濟開發區的人事變動影響了修建計劃。

  按理說,既然已經確定是民生實事,各方就應該最大限度保障工程的順利推進。這不僅關乎當地教育事業發展,也攸關政府公信力。由於擱淺時間太長,民眾已經從期待變成了失望,只能將孩子“送出去”當作解決辦法。從長遠看,這對於當地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地方教育生態,都不啻為一種巨大的傷害。

  這些年,從國家到地方都加大了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要將投入變為實實在在的民眾獲得感,一些制度性保障必不可少。比如,有人認為該校建設擱淺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當地人事變動。這背後可能不無“新官不理舊賬”的慣性。而被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十大民生實事依然出現爛尾,或也反映出政府規劃缺乏剛性的效果追蹤和責任倒查機制。總之,案例看似具有偶然性,其背後的“病灶”卻未嘗不具有普遍性。

  說到底,對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視,不能僅體現在投資規模的數字增長上,更要看實際執行是否得到足夠重視。相關主體的解決“誠意”,恰恰體現在如何克服困難、創造條件。如果事後總以各種理由推脫責任,只能說明實際的重視程度可能是不夠的。由此看來,很多地方依然需要繼續提升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級。

  一所學校的建設,對應著諸多家庭的未來。目前,當地已經表示“爭取今年內把部分教學樓建好”,希望這樣的承諾不會再次落空。同時,更多地方應該引以為戒,真正把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把所有的民生實事放在“心”上。畢竟,孩子的青春耽誤不得,民生耽誤不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