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決定了我國未來長遠發展的實力儲備、關乎我國國運及國際競爭力,與我國戰略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在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疫情的激烈碰撞時期,科技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作為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教育亟需回歸常規的教學、科研軌道。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時候都更為迫切。如何制定切合當下實際的培養人才戰略、讓高等教育服務於國家戰略發展,如何確保中國在大變局和新冠疫情雙重夾擊下的人才培養方針不可動搖成為當務之急。
大國思維、教育公平、長遠發展
對外來說,首批試點強基計劃的36所一流大學名單和美國列入“黑名單”的13所高校有非常高的重合率,僅有4所未重合。對於面臨美國實施的“與開展國際人才交流的時代潮水南轅北轍”的行徑,我國教育發展戰略可見一斑。基礎理論研究和基礎科學研究有重要地位,須要進一步增強造就學生扎實寬闊的理論基礎。智能製造是新科技革命帶給製造業領域的顯著變化,也是“新工科”未來發力的重點,智能製造涉及機械、機電、信息、網絡、軟件、藝術等多學科領域,是一個跨界融合的‘新工科’專業,需要多領域多學科的互助。在這個關鍵時期,進一步增強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大對高校重點學科的連續投入成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
對內來說,36所試點院校和過去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90餘所高校數量相比,顯然有大幅縮減。既考慮到試點方案的穩妥性,同時,這一批雙一流A類是我國高校中“優中選優”,整體科研教學能力最強大,而且從選拔到培養的整個貫通培養,體現了對強基人才的重視。根據強基計劃的錄取規則,高考成績將占85%,高校其他的筆試面試等只占15%,最後都折算成分數排隊錄取。在賦予學校自主權的同時,又把這種權力利透明化,最大程度壓縮規範了學校的自由裁量權。從這個角度看,這不僅僅是落實綜合素質評價,也是保障公平公正。
“自主招生”退出歷史舞台,“強基計劃”強勢接棒。這是中國這個製造大國對理工科的回歸,是對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一次宣誓,是對教育公平的一次理性回歸,是“寒門學子”的一次重大機遇,是擴大中國頂尖人才規模的一次重要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