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農業農村部6月15日宣布,今年我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筆者認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夏糧豐收鼓舞人心、意義重大。夏糧再獲豐收,反映出糧食生產抗風險性在增強,為奪取全年農業豐收贏得了主動,彰顯了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有力,同時也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積蓄力量。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對於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對糧食生產自身來說,疫情發生初期,部分地區農資下鄉、農機上路、農民下田存在困難。然而,夏糧生產仍然交上了一份優秀的答卷。糧食生產事關落實“六保”任務,作為全年收獲的第一茬糧食,夏糧豐收反映出糧食生產抗風險性在增強。
從技術層面來看,糧食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在提升。數據顯示,農業機械化水平從2001年的32%提高到了2019年的7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05年的48%提高到2019年的59.2%。以夏糧為例,2003年以來,全國小麥種植面積增長不到8%,總產增長54.7%,單產提高對總產增加的貢獻率達84%。近年來,我國小麥平均單產增幅全球領先。目前,我國小麥生產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從政策層面來看,一系列措施的制定實施為糧食生產穩定創造了條件。這與農業基礎設施在防汛抗旱中的支撐作用、與農技推廣體系在防禦病蟲害中的保障作用有關,也與國家對農業調控手段日益豐富密不可分。從2014年開始,我國陸續出台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取消臨時收儲政策、推行價格收入保險等,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併為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這些措施穩定了種糧主體的預期,降低了糧食價格波動幅度,被再次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夏糧豐收讓人們再次審視糧食安全的現狀。總的來說,我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糧食供給。當前,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2公斤,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兩大口糧(稻穀和小麥)自給率達到100%,庫存足夠全國人民吃一年以上。同時,糧食供給結構不斷優化,糧食流通水平明顯提升,糧食產業經濟穩步發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建立。
儘管如此,非洲蝗災危害、國際糧價波動等卻在警示我們,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糧食生產要常抓不懈。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擴散蔓延,國內經濟穩定復甦還面臨不少挑戰。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供給。在這種情況下,要繼續保持糧食生產發展的戰略定力,不能因為夏糧豐收就放鬆秋糧生產,不能因為庫存充裕就忽視糧食收儲,不能因為財政壓力就減少糧食投入。
新形勢下,要在抓好糧食產能的同時,著力解決糧食生產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調整農業結構,提高供給質量。為此,今後一個階段應把著力點放在以下方面:合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將世貿組織許可的“綠箱”措施和非特定產品“黃箱”措施向這些地區傾斜;降低生態環境承載力低地區的開發強度,強化對土壤污染區、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夯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鼓勵各地發揮比較優勢,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糧食產品需求。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