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完整內需體系 築就長青經濟基業
http://www.CRNTT.com   2020-06-24 08:07:06


  中評社北京6月24日電/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強調,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應對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及發展環境,必須形成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

  南方日報發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消費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學博士王強東文章表示,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是當前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和發展環境使然,主要在於“四大衝擊”:一是國際經濟大氣候持續低迷。如金融危機的延伸影響、歐盟主權債務危機的連帶拖累、英國脫歐的貿易保護主義趨勢等。二是美國霸權執意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加入WTO近2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外貿依存度一直都在30%以上,最高的2007年外貿依存度達61.8%。因此,貿易摩擦給中國經濟造成了直接衝擊。三是中國投資拉動型經濟難以為繼,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標相背離。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大範圍且迅速暴發,使經濟發展一度停滯,2020年一季度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8.45%。

  面對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及發展環境,總書記在聯組會上分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指出了中國經濟的四個基本特點:“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譬如: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同時,中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空間仍然十分巨大。這是我們大國經濟的最大優勢和潛力,也是中國經濟應對風險挑戰的最大底氣。現在外需和外部環境有變化,我們必須隨機應變,把握自身優勢,不失時機地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擴大內需,逐步形成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鞏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從而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文章提出,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改革現行內需體制機制,優化體系結構比例

  從理論上講,完整的內需體系有三大結構板塊,且有一定比例的組合,用公式表示就是AD=C+I+G。其中,AD為總內需,C是居民消費、I是國內投資、G是政府消費。居民消費是消費者日常衣食住行等的消費,國內投資是企業對國內生產的投資,政府消費則是政府財政支出,包括公共建設、職員工資、轉移支付(補助、救災)等預算內和預算外的經常性支出,以及固定資產折舊等。

  現行內需體系中,居民消費板塊長期偏低,比例失調,居民消費GDP占比即居民消費率長期徘徊在35%左右,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60%,更低於發達國家70%至80%的水平。正是因為居民消費這塊短板,決定了現行內需體系整體低水平和低效率。因此,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首先要在提高居民消費這一領域狠下功夫。

  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訂不利於消費結構升級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完善促進居民消費的規章;二是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對城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完善城鄉商品流通服務設施,特別是要加強對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市場秩序的整頓和規範力度,努力為城鄉居民創造健康安全的消費環境;四是進一步改善宏觀調控和加強市場監管,穩定物價;五是創造新的消費產品,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提供新的消費方式,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改革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國民收入結構失衡、國民收入分配制度錯位,是現行內需體系的一大缺陷,造成長期以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嚴重制約了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分配格局直接決定消費力的大小。從理論上講,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馬克思說的“對抗性的分配關係”,是分配的“零和博弈”;政府財政、企業盈餘、居民收入三者分蛋糕,其分配份額是你大我小、此消彼長的。改革開放前,中國由於經濟底子薄,長期實行低分配、高積累的政策,“國家拿大頭、企業拿中頭、個人拿小頭”。改革開放後,這種格局和慣性也一直未能改變。而且,隨著GDP的不斷加大,居民收入的份額反而下降了。如1978年,廣東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為60.6%,2018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廣東為42.36%、全國平均為42.7%。經濟發展了,老百姓收入的比重卻下降了,這種機制必須改革。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