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俠客島:縣城還留得住年輕人嗎?
http://www.CRNTT.com   2020-07-09 10:30:57


 
  久居昆山的朋友告訴島叔,近些年當地科技園區建設正歡,年輕人爭相到昆山工作:“養老成本低,城市綠化好,傍晚去街心公園散散步,別提多幸福了!”

  相比昆山這類富縣,“被逃離的縣城”或許是大多數。透視全國1881個縣和縣級市,其間不協調、不平衡問題尤為突出。

  首先是東西差距大。從省份來看,去年江蘇省包攬全國縣域GDP前3名;GDP全國十強縣中,有6個在江蘇;經濟百強縣中,江蘇占1/4,浙江有18個,山東15個,這仨省加起來幾乎就占了60%;百強縣中超七成位於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占比不到一成。

  其次是“頭重腳輕”。經濟規模排名前列的昆山、江陰,其GDP在4000億元以上,比寧夏、青海、西藏3個省區都多,也超過太原、貴陽、蘭州等9個省會城市;但大部分的GDP不足100億元甚至不到10億元,還趕不上一些經濟強鎮的規模。

  問題不止於此。縣域經濟發展特色不突出、同質化等也是“老毛病”。一哄而上種茶葉、盲目跟風辦工廠、大拆大建搞項目、大幹快上後猝然離場……這些短視、不計長遠的做法,不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更掏空縣域長遠發展的內生動力,讓許多地方長時間負債負重、民怨很大。

  跨越 

  縣城一頭連著城市、一頭接著鄉村。農民進城是大勢所趨,城鄉之間地、錢、技、人等要素流動會越來越頻繁。

  相比人口過密、功能超載、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生活成本高等“大城市病”,理論上,縣城應該是生活和居住的良好載體。

  但細察發達國家的經驗便可知,得到城鎮化進程的後半段,才會出現人才向小城鎮遷移的情況。以美國為例,上世紀70年代,50個大城市的人口比重下降4%,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人口則增加了11%。

  按照發改委的分析,在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人均消費支出等方面,當前中國縣城僅相當於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1/2和2/3左右;若能縮小二者差距,新增投資消費空間巨大。

  其實,已有不少縣城意識到發展中存在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強調轉變發展方式、錯位競爭,走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不小。

  西部某縣一位官員跟島叔說,近些年他們一直努力推動產業發展,但短板太多——土地指標不足,開發受影響;資金靠發債維持,又不想推高債務率、增加債務隱患;貨運火車、高鐵都缺乏,人流物流渠道亟待進一步打通。

  不少縣城面臨的壓力更大。有些縣工業和農業基礎較薄弱,嘗試發展旅遊但景色欠佳、特色不足,加之人少、交通不便,最後白忙一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縣域發展破題,需要各方合力、耐心推進。

  一些觀察者認為,在國家和省級層面,可以考慮把縣域間協調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在土地、資金、交通、稅收方面給予專項支持,給縣城更多自主發展權和與之匹配的財權。

  同時,縣城更要“爭口氣”,力求擺脫“半懸空”狀態,與城市和農村對接好,用好兩方面資源;規避“大而全”的發展路徑,結合自身特色開發好的投資項目,提升產業配套水平,讓社會資本進得來、留得住。

  考量這些做法的成效,最簡單的一條就是本文開篇說的那個“抉擇”:如果更多年輕人願意留下來、願意奔縣城去,那才是真做到位了。

  (原標題 【解局】縣城還留得住年輕人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