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湖南省洞庭湖畔紅菱湖村的種糧大戶黃小平,今年種植了1600多畝水稻,還經營著200多台農機出租業務。
連日來,黃小平非常繁忙——不僅自己忙於搶收早稻、搶種晚稻,還排列清單出租農機幫助別的農戶“雙搶”。
中國古語稱“湖廣熟,天下足。”時至今日,對於中國的糧食安全供給來說,這至少是一個風向標。
“我們還要搶險護堤,應對當前的汛情。”黃小平說。
在環洞庭湖的幹堤上,白天,紅旗招展的防汛棚綿延數里,“守堤人”監視水情;入夜,“守堤人”穿梭巡邏,點點燈光,展示著人們保衛家園的決心。
新華社報道,據應急管理部19日發布的數據,7月以來,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緊急轉移安置人次上升53.6%,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82%、78.3%、5.9%。
暴雨洪澇災害導致中國南方多個省份的大片農田和農業設施被淹被毀,成熟的早稻因強降雨無法收曬,未成熟的早稻灌漿結實受阻;旱地作物也遭受漬澇災害。
面對汛情,中國南方各省正運用強大的調動部署能力、升級的農業科技手段,以及可靠的物資保障體系來減少糧食生產損失。
在湖南省安鄉縣大鯨港鎮,14000多畝農作物不同程度受災。鐵板洲村種糧大戶朱炳前五分之一的稻田被淹,正當他陷入絕望的時候,村委會組織人力趕來增援,經過連日苦戰,終於疏通了溝渠,挽救了絕大部分受淹水稻。
隨著防汛體系日益完善,農田基礎設施不斷升級,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中國糧食主產區構建了抵禦自然災害的多重防護網,農業生產基本上告別了“看天吃飯”。
在安徽省長江南岸支流漳河岸邊的千餘畝稻田里,25歲的奚偉騎著電瓶車整日穿梭。這是中聯重科旗下子公司中聯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蕪湖的智慧農業示範項目。
儘管遇到罕見的持續強降雨,但這一季水稻常規粳稻畝產1200斤、常規籼稻畝產800斤、雜交稻畝產1400斤的目標並沒有改變。作為負責人,奚偉的“底氣”全都來自高科技和信息化。
“在播種前整理土地時,我們動用了聯適導航衛星平地設備,由衛星設定海拔高度,再進行操作,每塊稻田地平高低誤差不超過3厘米,這在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奚偉指著一塊稻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