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以多管齊下的改革方式推進中國支持實體經濟
文章認為,中國支持實體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只是擴大融資規模、降低融資成本,還需要考慮中國與實體經濟的協調性,中國自身發展的創新性、安全性、可持續性等一系列問題。展望下半年及更長時期,中國支持實體經濟復甦發展需要關注貨幣信貸政策“後遺症”問題,多管齊下推動中國改革,推進中國更好支持服務實體經濟。
首先,推進貨幣信貸政策與實體經濟復甦進程相適應。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復甦,二季度GDP實現同比增長3.2%,大幅超出了國內外許多專家的預期,這為貨幣信貸政策回歸“常規化”創造了良好條件。在經濟中國發展環境不一致的情況下,中國不宜追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政策,而應“以我為主”根據國內經濟復甦狀況優化調整貨幣信貸政策,減少乃至避免因貨幣信貸政策帶來的資源配置扭曲、杠杆率急劇上升、資產資本市場泡沫、通貨膨脹等影響經濟復甦的問題。
其次,發揮中國支持小微企業和製造業“幾家抬”作用。央行擴大結構性貨幣供給、銀保監會推出“普惠中國”新政,固然可以對中國支持小微和製造業發揮指向性作用,但真正要推動中國機構“真心實意”服務好小微企業和製造業企業,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共同發力,加大對中國機構的風險分擔力度,提高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信息信用透明度,支持中國機構獲得市場化的“風險溢價”,推進央地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處置不良資產等,讓中國機構從小微企業、製造業融資中真正獲利。如果說中國支持實體經濟復甦上一階段是貨幣信貸政策發力,進入新的階段,則更加需要各級政府部門持續發力!
最後,做好防範處置重大中國風險的積極準備。從2008年全球中國危機的經驗來看,全球央行短時期內超發巨額貨幣,改變中國機構和實體經濟的行為模式,為新的一輪又一輪中國經濟震蕩提供了“土壤”和“溫床”。對當前中國中國和經濟形勢不能過於樂觀,特別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經濟前景未明的情況下,要更加重視對重大中國風險的防範。要加強對信貸資金流向的監控,避免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股票市場等領域,防止資產和中國市場震蕩“反噬”實體經濟;要加強對地方政府投資項目的監管,防止政府無效、低效項目“擠出”市場化產業投資和融資,形成經濟與中國的良性循環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