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賈康:注重內循環絕不排斥對外開放
http://www.CRNTT.com   2020-08-05 08:21:39


經濟內循環首先是一個宏觀調控的經濟概念,而且與中國推進外貿發展、對外循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彼此之間不是二者擇一、相互排斥的關係。
  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關於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多注重經濟內循環而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方針要領,切合經濟形勢的最新變化,但也引發一些爭議。有論者由望文生義落入斷章取義,只看到了內循環,卻沒有看到內外雙循環的政策大框架。有論者認為內循環和超大規模市場不是一個經濟概念而是一個政治概念,沒有出口和生產談不上消費,內循環可能造成“內卷化”;甚至有聲音認為內循環是新的“閉關鎖國”。

  環球時報發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文章認為,茲事體大,不可不察: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內循環,如何在實踐中把握好政策方針、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呢?

  文章分析,首先,中國注重經濟內循環,是在全球保護主義上升,特別是新冠疫情衝擊造成世界經濟低迷、外部需求萎縮、不確定性劇增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是與我們當下更為強調“擴大內需”的方針緊密相聯、邏輯上完全契合的。因此,經濟內循環首先是一個宏觀調控的經濟概念,而且與中國推進外貿發展、對外循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彼此之間不是二者擇一、相互排斥的關係。

  經濟內循環客觀方面的重要支撐,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如果用經濟學模型定義,大國模型已不足以概括中國市場的特點,對應的應該是十分獨特的巨國模型。中國是擁有全球最大人口規模的市場,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形成的統一市場,是具有無可比擬潛力和成長空間的新興市場,日益吸引全球有真知灼見的投資者前來投資。基於超大規模市場的內在邏輯,這是中國經濟當下更為注重內循環的基本國情條件。

  由於目前特殊而複雜的國際大環境,在經濟內循環被強調之後,一些極端化認識將其解釋為以後就是要自力更生,依靠中國內部市場完成自我發展。這是一種帶有明顯偏差的理解。更為注重內循環,決不意味著重回“閉關鎖國”;更為注重核心技術突破(如芯片)要依靠“舉國體制2.0版”的自力更生,決不意味著不積極爭取引進、消化、吸收一切科技成果。

  同時,經濟內循環為主,符合經濟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內在邏輯,以及經濟政策實踐所形成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概念,其本身並不帶有任何政治色彩。但從中國社會發展全局著眼,從中國整體發展戰略、大政方針制定的高度看,經濟內循環背後關聯著的政治意義毋庸諱言,因為其具有以整體運行系統支持中國實現現代化及為人民利益最大化服務的政治意義。從指導與優化中國經濟運行和宏觀調控的意義上講,經濟政策當然與政治意義相關聯,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把政治概念孤立起來並將其與經濟層面對立,也決不能理解為任何一個具體經濟政策都有一個政治標簽,這樣只會落入亂貼政治標簽的極端化思維,必然造成邏輯上及實際工作中的紊亂。

  第二,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內循環意味著不再依靠出口,而國內消費乏力很可能造成經濟“內卷化”。這方面先要消除一個前已提及的誤解: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內外需相互促進,綜合發力——這一點中央在闡發經濟內循環時已經明確。講內循環絕不是沒有出口,只不過在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下,外貿的波動性與不確定性加大,但中國“世界工廠”製造業基地的作用不會根本改變,即使是美國強行“脫鈎”,也無法想像中美之間的貿易額會歸零。所以經濟上大的戰略框架還是雙循環的相輔相成。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