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育新機開新局
http://www.CRNTT.com   2020-08-07 08:32:41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運行。這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
  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是適應中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是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我們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攻方向,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強大支撐,推動國內供需更高水平平衡,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育新機開新局。

  深化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內涵的認識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昌林,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文章表示,總的來看,“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內涵十分豐富,我們要準確把握其核心要義和基本要求,這是我們做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首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大循環是指社會再生產全過程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往複循環。其中,生產是起點,流通和分配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也是新一輪再生產的起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大循環必然是實物運動循環和價值運動循環的結合,是實體的商品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過程與貨幣資金運動在社會再生產全過程中的合理分配流動循環相結合的過程。此外,在社會分工日益發展深化條件下,經濟大循環必然體現為社會再生產在地域空間意義上的循環,包括在國內的城鄉和區域間的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指社會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需帶動,對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循環具有較強的控制力。事實上,從國際經驗看,任何一個大國經濟或大型經濟體都是以國內需求、國內市場為主體的,外部需求和國際市場只是國內市場和國內需求的延伸和補充。

  其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運行。這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必須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大循環必然是包含在全球地域空間範圍內的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指國際循環不重要了,或者說國際循環重要性下降了,而是要更好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驗表明,用好國際市場、資源和規則,對於國內發展和改革能夠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中國經濟無論成長到什麼時候,都要在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游泳和搏擊。當前,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但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促進發展、改革和創新。通過融入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循環,就要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擴大進口,促進高質量使用外資,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提升國內供給質量,推動供需平衡暢通,讓中國經濟在開放中欣欣向榮。

  第三,國內國際循環是相互促進的統一整體。這是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國內國際循環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要著力打通制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大循環梗阻,培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通過提升國內大循環水平更好促進國際循環。而且,從發展階段看,目前中國已具備建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諸多有利條件,比如,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日臻完善,自主創新能力加速提升等。另一方面,要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國際循環更好促進國內大循環。

  充分認識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性

  文章介紹,建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發生複雜深刻變化,針對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出現的新情況,為解決現實問題而提出來的,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一是適應中國比較優勢變化的迫切要求。過去,中國勞動力豐富,但資金、技術缺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互補性很強,通過加入國際大循環進而帶動國內經濟循環,可以很好地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現在,經濟發展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勞動力仍然豐富,但成本持續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同時資金供給相對充裕,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巨大市場等新優勢正在日益形成和鞏固。在此情況下,過去通過“兩頭在外”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帶動國內、首先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循環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迫切需要適應比較優勢的變化,提升國內循環的質量和效率,提升中國在國際循環中的位勢,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二是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發展階段變化的迫切要求。過去,中國發展的重點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我們依靠“舊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現在,中國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50%,總體上進入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的新階段。靠原有發展模式難以實現新的目標,必須更好地挖掘內需潛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潛力和參與引領國際循環的潛力,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經濟自主可控發展能力,構建新的雙循環發展格局,不斷縮小城鄉、區域間發展差距和社會群體收入分配差距,讓發展成果更好地為全體人民所共享。

  三是適應國際環境深刻調整的迫切要求。過去,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中國抓住戰略機遇期,積極融入國際分工與合作,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潮流,但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不斷發酵,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複雜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國際環境的複雜深刻變化,要求我們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最大程度激活內生動力和活力,以國內發展基本趨勢向好的確定性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同時,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帶動世界經濟復甦,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