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查道炯:從中美關係看國際發展環境變局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20-08-15 00:16:33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教授查道炯(中評社圖片)
 

  對於美國的中國經濟政策選項,查道炯表示,與中國“脫鈎”的主張在美國智庫和政界、商界長期存在。“脫鈎論”沒在中國引起廣泛注意之前,美中在經貿政策上早已一直存在距離。政策性脫鈎的效果取決於眾多因素。近年美方所強調的“reciprocity”與中文所謂“有來有往”並不具有認知層面的差距,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到,企業有壟斷本能,而國家有自主本能。

  但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也呈現出一些新變化。查道炯強調,“經濟制裁”不同於“貿易制裁”和“出口管制”,經濟制裁完全是政治行為,沒有規則也沒有底線。直接制裁啟動後,就成為其政府部門的日常性工作的一部分,而“次級制裁”涉及的國別、產業、領域廣泛,具有寒蟬效應。制裁的“有效性”始終有爭議,但多半導致加碼、延長。

  關於如何應對更廣泛的潛在脫鈎,查道炯指出,第一,堅持技術標準的全球性互聯互通。包括法定標準,行業標準,事實標準。第二,適切處理“技術落後”的憂慮。包括五類技術,即地位性技術、戰略性技術、公共品技術、一般性技術和落後性技術。第三,優化產品加工集成、跨國物流組織能力。提高產品的跨國和多國兼容程度,並牽頭增強國際產品通關政策的協調。

  查道炯表示,中國過去七十年的經濟發展,既有發展中國家的軌跡,又有發達國家的特色。將中國簡單定義為發展中國家,對比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是沒有道理的。而要實現更好地經營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需要做到:第一,管理與其他市場之間的經濟距離,在產品標準、消費者文化偏好、道義經濟偏好力量對衝產品運輸距離的縮短等方面作出努力。第二,加強合規制度建設,包括中國的法規、中國人口的國際法規等等。第三,調動全球人力資源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為來華定居、入籍提供制度化路徑,不分國籍,不分民族,這是編制經貿網絡的有用途徑,也是對衝地緣經濟、意識形態對中國脫鈎的必要途徑。第四,在國際制度層面最大限度地發揮合作精神,縮小與其他國家(無論其所處發展階段)有關正常經濟外交行為的認知距離。第五,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為經濟外交的首要目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