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三方面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20-09-16 08:06:45


  中評社北京9月16日電/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圍繞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重點在哪裡等問題,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近日舉辦的“當前形勢下構建‘雙循環體系’的可行性與對策”專題研討會,展開有針對性的討論。

  如何正確理解“雙循環”?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復甦一直步履蹣跚,加之今年疫情引發的“蝴蝶效應”,全球經濟大幅縮水,中國外部環境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可以預見的是,世界經濟總量在未來四五年,能夠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已屬樂觀估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指出,在這種情況下,依賴外需顯然是不現實的,構建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全球化出現逆潮,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強化,國際經貿摩擦不斷升級。中國面臨的外循環壓力,不僅來自於出口,還來自於關鍵產品技術的進口。畢吉耀認為,要使得中國經濟產業進一步升級,不落後於他人,不能如過去一樣依賴外界,要更多地立足於自主創新。

  從國內來看,中國仍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經過十幾年的轉方式、調結構,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表示,在此背景下,我們應將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發揮出來,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繁榮國內經濟,帶動世界共同發展。換言之,就是要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確定性和穩定性來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在“變”與“不變”中尋求新的平衡。

  對於如何正確理解“雙循環”,趙昌文認為,國內大循環不是簡單的內循環,在每個環節中都可能有國際循環的參與。內循環和外循環指的是沒有交集、相互隔離的體系,而國內國際雙循環模式,是有內在統一邏輯關係的,不能將國內大循環等同於內循環,更不能理解成“內卷化”。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認為,新發展格局不僅要解決中國經濟領域存在的三個問題,即實體部門內部供給與需求之間不暢通、實體部門與金融之間不暢通、金融領域內部房地產與其他部分之間不暢通,還要解決國際國內循環受阻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認為,更好地將“雙循環”理論有效地應用於戰略和實踐,需要做好三方面統籌:一是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統籌,要通過需求結構升級來帶動供給結構升級,從而引領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二是物質財富生產與服務消費的統籌,要增強製造業創新能力,促進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縱深發展,也要提高服務業質量,優化服務結構,提高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三是國內與國際的統籌,要在國際分工中積極尋找高附加值環節,也要重視安全可控,把握核心部件技術,發展多元化來源,在全球分工中獲得更好效益。

  可從三方面布局構建“雙循環”格局

  首先,確保糧食和能源安全,實現“開放+自立”。

  第一,建立相對獨立、完整的產業結構,確保糧食和能源安全,把中國建成一個製造業強國。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認為,糧食和能源安全對中華民族生命攸關,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如何發揮比較利益的考慮,必須首先保障我們的糧食和能源安全。

  第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趙昌文表示,目前中國的狀態是“開放+依賴”,未來的目標應是“開放+自立”,既堅持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又能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立。

  其次,吸引消費和人才回流,多措並舉擴大內需。

  第一,降低GDP增長對外依存度,擴大內需。2019年中國的對外依存度達到17.4%,居世界首位。與會專家一致表示,應該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有助於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一個國內有效投資和有效消費相互促進的循環。畢吉耀表示,擴大內需需要相關政策進行支持。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