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新的稀土礦床及深海潛在稀土資源的相繼發現,我國現有的稀土資源優勢面臨嚴峻挑戰。”楊占峰說,亟須摸清白雲鄂博礦床稀土、鈮等戰略性礦產資源的準確家底,為國家制定長期戰略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主任池建義等人建議,立足白雲鄂博礦產資源,制定全國稀土資源利用及應用發展規劃,區別對待重稀土與輕稀土管控政策,將重稀土資源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將輕稀土資源依據市場供需規律運作,保證國家戰略需求和稀土下游應用市場的平衡發展。
楊占峰等建議,依托白雲鄂博礦產資源“大上項目,上大項目”,形成十萬噸級稀土提取加工、萬噸級鈮金屬冶煉等有用成分綜合回收利用示範產業,讓世界級寶山——白雲鄂博礦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
人才匱乏制約我國稀土科技研發
“當今世界每六項新技術的發明,就有一項離不開稀土。”範宏瑞說。
記者採訪發現,目前我國稀土研發,特別是基礎研究層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檔”,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多年來難以擺脫“挖土賣土”、稀土賣成“白菜價”的尷尬。
“根本原因在於研發落後,特別是基礎研究更是少有人問津,核心技術專利大量向國外購買。”池建義坦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表示,當前我國供應著全世界90%的稀土,生產著全球70%的稀土磁性材料,“但專利大多在日本和美國企業手中,出口產品還得向人家付專利費。生產的許多稀土材料部件,都不知道人家用在了什麼地方”。
在楊占峰等人看來,我國稀土整體研究水平與國外大約相差20年,許多方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