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旅遊強國建設需強化文化支撐
http://www.CRNTT.com   2020-10-18 08:23:02


  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電/中國旅遊業市場化開始較早,國際化發育也較為充分,在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和提升國民文化素質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旅遊行業過度商業化、文化內涵弱、核心價值觀遮蔽等問題仍然存在。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中國旅遊研究院政策與科教所所長宋子千文章認為,新時期發展旅遊強國戰略,需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加強旅遊領域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建設工作,明確旅遊業的文化功能,重視旅遊業發展的文化引領,提高人民在旅遊發展中的文化獲得感,促進中國文化的旅遊傳播和推廣。

  文章介紹,改革開放40多年來,旅遊業一直走在市場化的前沿。在市場化、國際化的過程中,旅遊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體系日漸完善,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了國民素質提升。

  2019年,中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5%;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87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1%。

  通過旅遊,人們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增進了交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遊客在行程中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文化中心、紅色旅遊景點、歷史文化街區和地標性建築,赴劇場觀看高水平文藝演出、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國家記憶得以建構,文化素養得以提升,國家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也得以進一步增強。

  文章分析,自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組建以來,中國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文化和旅遊部門機構改革順利推進,“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深入人心,旅遊演藝、特色民宿、休閑書店等文化和旅遊融合新業態蓬勃發展。

  但與此同時,文化和旅遊融合仍然存在諸多深層次問題,特別是對於產品開發方面的融合關注較多,而對於旅遊領域的意識形態工作和文化建設,又重視不足。

  首先,為了開發旅遊經濟,一些地方大興土木、大拆大建,興建樓台館所和商業街、搞房地產、辦娛樂項目,甚至在珍貴的歷史遺跡和革命文物、紅色紀念地周邊搞開發,嚴重影響了文化氛圍。一些傳統節慶、民俗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商業化旅遊開發中喪失了原本的文化意義。儘管旅遊項目投資金額越來越多,但旅遊文化體量並沒有跟上去。

  其次,各地開發的旅遊項目、旅遊商品等雷同現象嚴重,很多都是簡單模仿或套用。到處都是仿古小鎮步行街、酒吧一條街,銷售似曾相識的旅遊紀念品,商業有餘而特色文化不足。近年來,雖然一些住宿、餐飲和娛樂場所打著“主題”的口號,但是多停留在文化的表層附會層面,缺少對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

  再次,旅遊經營不誠信行為屢禁不止,購物陷阱、零負團費等問題長期困擾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行業形象。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交易平台、團購網站等也出現了較多的誠信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