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慶平(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台北12月28日電(作者 李慶平)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劉國深日前發表了對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看法,“兩岸到了極限爆炸的邊緣,只要有足夠的火源,兩岸就會發生極限爆炸。”
劉教授的判斷應值得重視,因為火源可能來自台海的擦搶走火,也可能是美、中、台三方微妙關係間,任何一方踩到另一方的最後紅缐。
過去四年,美、中、台關係是四十年來,三方關係在本質上變化最大的時候。由於中國大陸國力的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美國,尤其在特朗普執政四年,大幅度改變了對亞太的戰略;對中國大陸由接觸轉為對抗,而此一對抗是全方位的,包括經貿、關稅、高科技、軍事、人員來往等。
美國對台政策則由糢糊到清晰,運用美參眾兩院通過多項友台法案表達國會的意見,使原有的美台關係邁向相當清晰的“準外交關係”。
近日美參眾兩院78位美國國會台灣連缐(Congressional Taiwan Caucus)成員,聯名致函國務卿龐佩奧(Mike Pompeo),建議推動台灣駐美機構更名,將現有名稱由“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改為“台灣駐美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台灣“外交部次長”曾厚仁證實是“進行中的案子”,“一直是我們努力方向”。如果成為事實,美、中、台微妙關係將再面臨一次嚴重考驗。
筆者在1979年前後,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時,曾在駐美大使館及駐美代表處工作。1979年1月至2月,經“我方”代表團“外交部”楊西崑“次長”、“駐美公使”胡旭光、一等祕書程建人及省新聞處處長趙守博,與美方國務院主管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郝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主管台灣、中國大陸及蒙古事務副助理國務卿蘇利文(Roger Sullivan)、“中華民國科”科長費浩偉(Harvey Feldman),雙方會商“斷交”後駐對方機構的名稱、權利、義務、“凖外交”特權及軍售等問題。
美方先提出美國在台灣機構名稱,中文是“美洲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我方”不同意,後美方將中文改為“美國在台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