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融媒體時代:大眾目光洗禮下的歷史劇
http://www.CRNTT.com   2021-01-13 12:05:54


 
  對於觀眾來說,對歷史劇進行“考古和釋義”並不意味著把它們當作歷史書來閱讀,而是關注服化道、禮儀、稱謂、台詞這些細節元素是否準確真實,這是追求專業深度的交流、科普和文化尋根的過程,觀眾們以此在劇集播出期間獲得了一種親密關係,一種自我賦權的快感。此外,觀眾還可以在考證過程中披文入情,體驗歷史劇虛構與真實之間的張力,理解藝術創作的韵味。

  對創作來說,面對如此“較真”的觀眾,首先作者需要嚴謹的歷史觀。其次是需具備深厚的歷史素養,進行大量深入的案頭準備工作。至少在歷史細節層面不要粗制濫造,拍出古裝“雷劇”。最後是對藝術虛構提出了更高要求。藝術是對現實的“創造性”模仿,歷史劇不是歷史科教片,追求歷史細節真實的主要目的是營造一個逼真的歷史氛圍,它最終還要服務於人物塑造和劇情編寫。在歷史大事不虛的前提下,歷史細節元素的真實是促使觀眾相信歷史劇的藝術虛構和“應該如此”的詩性邏輯。創作者在杜撰言辭和添枝加葉的過程中,既要“做到驚奇”,也要“不失為逼真”。

  觀眾習慣碎片化解讀並期待獲得二次創作機會

  歷史劇是時代的產物,所以其創作提倡在古代故事中透射出當代意識。因網絡文學、遊戲對受眾的影響,當前一部分歷史劇沉鬱浪漫之風在減弱,“悅志悅神”的美感退化為升級打怪的“爽感”。但也應看到媒體融合催生的跨屏吐槽、戲謔以及關聯式閱讀,有力地促進了多元文化,構築起平等和理性的當代精神。於是,在權謀宮鬥之上,我們領略《軍師聯盟》司馬懿與楊修辯論時噴薄而出的士大夫的思辨力和“建安風骨”,贊嘆《清平樂》君臣戲裡宋仁宗的仁與禮,以及晏殊、範仲淹、韓琦諸名臣的直言敢諫;在懸疑推理之上,《成化十四年》的唐泛和《長安十二時辰》的張小敬捍衛公平公正之道,也讓我們心有戚戚焉;在偶像言情之上,《琅琊榜》的梅長蘇為天下昌明而耗盡餘生,《天盛長歌》的寧弈與鳳知微為家國命運放棄一己私情,《楚喬傳》的楚喬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盛明蘭面對權貴不卑不亢,這些角色和主題情節都深度契合了當代觀眾自我實現的主體意識,一掃膚淺、焦躁和“喪”文化之氣。總之,歷史劇描寫的古代人睿智、儒雅又堅守的品格,以禮相待的交往方式,對公正秩序的追求,還有治學濟世的胸懷抱負,都是當代社會大力倡導的主流價值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