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數字經濟今年將呈現新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21-01-14 08:42:08


  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展望2021,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眾多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但有數個通過努力可達到相對穩定高增長的領域。其中,存量經濟中的數字經濟最具戰略穩定性發展特征。如果支持政策和規制邊界均衡拿捏得好,將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變化升級,關鍵技術闖關突破,保持適度高增長的引擎。

  環球時報發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文章表示,數字經濟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車間製造經濟中出現的數字替代經濟。這種技術一般使傳統技術升級,大幅度節約生產成本形成替代。二是數字技術累積出現了原有生產過程中完全不存在的圖形圖像獲取、傳輸及複制過程,以此形成獨特的物理設施群和對應實體機構新設,我們稱其為數字創造經濟。

  在數字替代和數字創造二合一的意義上,廣義數字經濟是繼依靠人和動物的體力,對太陽、土地及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進行初級整合生產的農業經濟,繼依靠化石能源和機械動力,在車間內進行精細複雜批量生產的工業經濟,再向依靠人和聯網資源的組合動力,在“空-天-地”一體化半徑內,在“宇觀-人觀-微觀”綿密空間內進行智能智慧化生產的第三次經濟革命,即數字革命。

  去年7月,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字經濟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的36.2%,增長速度為傳統製造經濟增速的3倍以上。同年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占比提高1.4個百分點。一個處在裂變期的經濟結構,每年結構變化0.3個百分點,就可算作結構變化的高速期。按上述速度,到2027年,中國數字經濟將占GDP的半壁河山。數字經濟將成為中國增長的主引擎。

  文章認為,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不能忘記規制。近兩年,數字經濟的概念非常熱,很多人把互聯網經濟和數字經濟等同了。實際上,現在說的傳統電商平台、互聯網經濟僅僅是廠商終端產品到消費者之間(B to C)的消費部分。數字經濟賴以存在的數字基礎設施,存量生產過程的數字化轉型等,都是互聯網經濟概念不能涵蓋的內容。

  數字替代經濟的成長是有天花板的,比如中國人每年吃6700萬噸糧食,就不能生產1.3億噸糧,否則就是浪費。但數字創造經濟是無窮的。比如,造500萬個5G基站,基站信息流通量加大,每天處理數據能力天量增加,經濟中各實驗室序列的知識孥號,在數字開源知識技術平台的支持下,讓過去十年間的技術進步在短時間輕而易舉地完成,科技產品爆發性增長,阿里和騰訊類的技術進步在行業內變為常識,個別企業的爆發式增長被排浪式、潮湧式的行業齊頭並進所覆蓋。

  與此同時,捕獲數據的“中樞-外圍”平台變得越來越具有數據公共資源和基礎公共品性質。平台中哪些資源是競爭性的,哪些資源是公共品性質的……企業在建構運營時需要嚴格的地方公共品治理管理機制配套。那些具有公平性質的基礎公共品,需要公共部門持有並為整個社會所分享。

  不討論區別這些內容,放任數字規制落後於數字技術的發展,很可能會出現規制措施粗放,將數字經濟中的創新經濟成分按照傳統反壟斷的尺度而予以取締,待到後續發展需要時再回來培育,再度出現“用市場換技術”的兩難尷尬。

  文章指出,數字經濟如今正處在成長的幼苗狀態,成長速度很快,但相較於數字經濟的未來森林生態來講,還是非常弱小的一部分。在數字經濟的成熟時代,阿里這樣的超級企業恐怕會變成恐龍級別的競爭劣勢者。那時候的生產方式會發生變化。上世紀50年代,中國有近90%的人口是農民,種的糧食還不夠吃,但現在種糧的人只有8%,糧食還吃不完。數字經濟也可能發展成這樣。數字經濟如果有大突破,經濟增速還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

  經合組織預測,到2030年,發達經濟體的數字經濟將超過GDP的62%。這和中國目前數字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的預期差不多。數字經濟帶來的技術進步,將中國經濟帶到了與其他大國經濟同台競爭,且有短有長的競爭態勢下。珍惜中國數字技術進步帶來的聯網共享經濟成分,良性治理其發展的經濟進步成分,遏制其成長中內生的惡性尋租成分,將會使中國經濟與世界大國經濟同台競爭時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