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我國應盡快建立社保基金資產負債管理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21-01-17 09:18:33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長期以資產“保值增值”為目標。“保值增值”,顧名思義,從專業金融投資角度來說就是以通貨膨脹為投資基準,保持基金資產實際價值不下降。然而,社會保險基金不僅存在資產管理,還必然面臨負債的管理,即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深的情況下滿足未來社會保險待遇的發放。這些待遇支付承諾構成了政府的一種隱性債務。我國需要盡快改變這種資產管理理念和“保值增值”的績效目標,統籌管理國家社保基金資產和負債。

   建立“資產負債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筆者以為,建立“資產負債管理體系”的必要性在於:

1. 指導社保改革和基金投資。

   “資產負債管理體系”運用了目標導向思維,首先設定長期基金平衡目標,然後通過定期開展長期精算,掌握人口變化和社會保險體系的資產、負債情況,再根據資產負債狀況和平衡目標計算基金發生缺口的風險。根據缺口風險大小適時調整社會保險政策,確保基金長期安全平穩運行。

   日本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每5年進行一次長期精算,指導社會保險改革和基金投資。我國未來老齡化速度極快,未來10年將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機遇期,因此也應盡快啟動此項工作。

   2.有助於合理設定投資基準。

   “保值增值”實際上是以通貨膨脹為投資基準,反映保持基金購買力不變的資產管理目標。然而從“資產負債管理”角度,我國養老保險等項目的待遇支出都與工資增長和老齡化速度掛鈎,這些負債增長的速度遠遠快於通貨膨脹率,故絕不能僅以通貨膨脹為投資基準,以實現保值增值為目標。

   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最新設定的投資基準為“工資增長率+1.7%”,以反映待遇和工資掛鈎以及老齡化帶來的影響,並據此指導基金戰略資產組合中各項投資比例和浮動空間的設定。我國亦可考慮盡快從“資產負債管理”角度設定社保基金投資績效基準和戰略資產組合。

   3.便於利率風險管理。

   社會保險基金的顯著特點是負債期限長,即參保人繳費很久以後才需要提取待遇。因此,基金負債對利率風險的敏感性很高。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許多州養老基金取得了相當高的投資回報率,但是資產負債表實際上在惡化。

   究其原因就在於,當利率下降時,基金資產價格上升,表面上基金取得顯著收益。但如果基金資產投資期限小於負債,則基金負債上升的速度更快,資產負債表反而惡化。這種利率風險暴露是單純的資產管理所無法捕捉到的。唯有引入“資產-負債管理”體系,才能更好地識別和管理利率等變動帶來的風險,實現資產和負債的久期匹配,指導基金選擇合適的投資對象。

   4.更好反映社保財務狀況。

   社會保險中多數項目均包含現收現付制成分。特別是在規模最大的養老保險體系中,當前退休者的養老金實際上來自於年輕人的繳費,而不是既往年輕時繳費所形成基金。因而,社會保險基金始終處於動態的收支流動中,並且有政府承諾擔保項目的持續運作,傳統的資產負債表是不適用的。

   根據西班牙、瑞典等國家的經驗,社會保險資產負債表還應當包含兩項新的內容:未來對退休者待遇給付產生的預期負債;未來參保人預期繳費形成的資產。瑞典等國還根據新的資產負債表建立了基金自動平衡機制。例如,當由於人口老齡化等原因資產負債比例低於1時,降低個人賬戶記賬利息率。我國也可以借鑒這些國際經驗,改進資產負債表編制方法,根據該資產負債比率來指導個人賬戶利息率和養老金調整幅度,從而增強制度的可持續性和穩健性。

   綜上所述,完整的社會保險資產負債管理體系包括:對社會保險體系定期開展長期精算;根據長期精算結果,確定基金平衡計劃,以及編制符合本國社會保險體系特點的資產負債表;根據資產負債表,計算未來基金缺口風險;根據缺口風險確定社保改革和調整策略,以及社保基金的投資績效基準;基於投資基準,制定戰略資產組合,定期進行基金投資管理績效評價;每過一個周期,通常為5年,重複上述過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