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理論價值與現實迫切性
http://www.CRNTT.com   2021-02-04 08:59:48


  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3月以來國際形勢逐漸朝著疫情失控、經濟失速、政策失靈、民主失範和治理失序的格局演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也日趨複雜,不確定性顯著增加,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為中美摩擦全面升級、以WTO為代表的多邊經貿合作趨於停滯、傳統的全球價值鏈瀕臨破裂。雖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了較多變化和不確定性,但我國國內基本盤總體穩定,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點沒有變。外部環境帶來的“變”與國內基本盤的“不變”使得經濟發展的落腳點有了國內、國外的空間區分,同時也就有了國內、國際的重心區分。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戰略思想將社會再生產的四大環節和五大發展理念契合連接為社會主義經濟縱向運行的軌道,以螺旋式增長、協調提升經濟質量,揭示出新時代我國經濟運行的新特點和新規律,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迫切性,其理論價值主要可闡釋為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其現實迫切性可闡釋為以下“四個需要”。

  一、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

  我國經濟發展格局變遷已經歷過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經濟發展格局1949年至上世紀60年代的“內循環工業化”發展模式,第二階段經濟發展格局上世紀70年代的“內循環為主與極其有限的外循環”發展模式,第三階段經濟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初期“城鄉內循環良性互動”發展模式,第四階段經濟發展格局加入WTO後至今的“經濟外循環為主與內循環為輔”發展模式。每個階段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目標和發展理念基本符合當時國情,側重於解決當時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同時也遺留了一些問題,也成為隨後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的內因和方向指引。從歷史淵源看,我國於2020年提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承接了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國際大循環”發展理念,新時代從“國際大循環”到“雙循環”發展格局的轉變,背後蘊含著豐富的現實邏輯,也是一種必然性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中國基本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全面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質更高、範圍更廣;不僅是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出現了多樣化、更高層次的要求,人民群眾諸如此類需要依托“經濟外循環為主與內循環為輔” 經濟發展格局無法解決,只有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才可能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

  二、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四個戰略導向機制

  過去強調國內經濟循環多從需求管理角度切入,強調政策層面短期調節,是被動應對外部衝擊做出的政策選擇,而在當下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在於長期制度供給,落腳點是結構性改革,是主動的制度建設,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更為有效、微觀主體更有活力、宏觀調控更加有度、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無疑亟需釐清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經濟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促進國內大循環融入國際大循環;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台和新增長極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戰略牽引力;通過國有企業改革、支持企業創新、優化企業營商環境等措施,釋放市場活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主動融入並助力雙循環發展的內生動力;優化配置國內國際資源,促進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平台聚集以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對外開放主動性和話語權。可見,從體制機制、戰略牽引、動力驅動、要素驅動等四個方面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導向機制,即從深化改革、國家戰略牽引、企業活力驅動、資源配置優化、區域經濟協調和更高水平開放這些領域發力。

  三、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培育完整的國內大循環內需體系

  供給體系不能有效適配和滿足國內需求是當前我國經濟循環面臨的主要問題,經濟循環難以有效暢通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必須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暢通經濟循環的戰略方向和最大推動力,通過提升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服務化水平,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層次化、差異化、個性化供給能力,不斷滿足人民對優質商品和服務型消費的需求。而提振居民消費,進一步挖掘內需潛力是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健康發展的基礎,為了保障“雙循環”順暢推行,政府應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和收入再分配調控,降低稅制累退性,動態調整消費稅徵收範圍和稅率。只有區域城鄉融合均衡發展,東西、南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才有最大可能釋放內需潛力;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但是中西部地區和偏遠地區的發展仍然較為緩慢,因此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看,推動內循環體系建設還亟須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未來在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地區優勢互補的戰略優勢,為內循環提供新的發展動力。由此可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努力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區域城鄉融合均衡,東西、南北區域經濟協調,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