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正是基於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犯罪結構明顯變化的客觀事實,而做出的及時轉變。”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指出。
從最高檢工作報告可以看到,去年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超過85%;一審服判率超過95%,高出其他刑事案件21.7個百分點。
多地探索運用電子手環、“非羈碼”大數據等手段,對非羈押人員實行“雲監管”,取保候審後無一人失聯逃避追訴。
如果說“罪與罰”是守護公平正義的底線,那麼“認罪認罰從寬”則體現的是司法的高線。它以司法保障助推中國之治,豐富了刑事司法與犯罪治理的“中國方案”。
關鍵詞二:善意文明司法
長治久安的營商環境,是企業創業創新的基礎。進入新發展階段,法治如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0年12月底,湖北黃岡羅田縣法院審判委員會,就一起企業經濟案件展開討論。鑒於被告人被指控的相關罪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公訴機關與審判委員會達成共識,撤回了起訴。
這是貫徹善意文明司法理念,保護市場主體活力的一個例證。
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合法財產與違法所得、公司財產與個人財產、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堅決無罪釋放,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
最高法工作報告顯示,2020年,各級法院對2.5萬家企業暫緩強制執行措施,在18.1萬件民商事案件中採取“活封”等措施,為企業釋放資金1631億元、土地869萬畝、廠房3271萬平方米。
檢察機關也要求對民企負責人涉經營類犯罪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提出適用緩刑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