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整治刷臉泛濫亂象宜多措并舉
http://www.CRNTT.com   2021-03-11 19:24:21


  進出小區要刷臉、超市結算要刷臉、售樓處看房要刷臉……一段時間以來,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廣受詬病。對此,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及時設置必要門檻,改變任何企業都可以染指公民生物識別信息的現狀,乃至參照身份證管理,原始數據統一由國家掌控。

  人臉識別技術具有使用方便、識別精度高、速度快等特點,在數字時代發揮著便民利民的重要作用。然而現實中,公衆要承擔刷臉泛濫可能出現的各種負面結果:個人生物信息被洩露、人臉支付安全性無法保障,近日,火遍全網的換臉軟件“螞蟻呀嘿”被下架,更提示我們在大數據和算法之下,個人隱私極度脆弱……社會期待技術便利人們的生活,緣何人臉識別技術走向了危險邊緣?

  “刷臉進出省去了各種麻煩”“客戶數據就是財富”……各種聲音道出了人臉識別技術盛行的原因。從用戶角度講,這一技術可有效節省時間成本,便利日常出行。比如,刷臉進門可避免忘帶鑰匙的尷尬,交通設施刷臉可提高出行效率。對相關技術的開發者來說,數據價值越來越為他們所重視,難免出現利用數據牟利的衝動。在用戶群體的“推力”與數據價值的“拉力”下,人臉識別技術偏離正軌,埋下了各種風險隱患。

  關注用戶的現實需求,嚴格規範相關技術企業的數據收集行為,應是對待人臉識別技術的鮮明態度。在法律依據方面,《民法典》已旗幟鮮明地將自然人生物識別信息列為個人信息。我們也期待一部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來明確權責邊界,為數字化時代保護個人信息權利打下扎實的地基。根據媒體報道,《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有望對人臉識別等發揮重要的規範作用。

  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如何使用技術才是風險的主要來源。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提高企業進入人臉識別行業的准入門檻,起到篩查、甄選作用,防止別有用心的企業染指公民寶貴的個人數據信息。在各地探索中,已經出現這樣的嘗試,不久前通過的《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明確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生物識別等信息。這和建議顯然有相通之處,也是建議引發廣泛共鳴的背景所在。

  企業作為人臉識別技術的開發者,也應認真履行有關行業規範,切實有效規制自身經營行為,遵循“最小必要”原則收集用戶數據,做好數據安全的“守門人”。唯此,企業才能取得用戶信任,贏得良好口碑。(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靜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