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21-03-23 08:57:15


  中評社北京3月23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十四五”時期暢通國內大循環,關鍵在於“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這對於繁榮國內經濟、夯實新發展格局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民經濟是一個動態循環的有機整體。從社會再生產過程看,涉及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係;從經濟增長動力看,涉及投資、消費和出口之間的關係;從經濟部門構成看,涉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農業部門、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以及傳統經濟與新經濟之間的關係等。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經濟循環的順暢都是維持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前提。無論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加強需求側管理,根本目的都在於通過改革和調整的辦法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供給對需求的適配性。這就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在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推動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不斷提高。

  我國已經擁有產能巨大、門類齊全的供給體系,極大地支撐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但與滿足國內需求的要求相比,我國供給體系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從宏觀上看,供給體系存在不匹配、不安全和質量不高的問題。“不匹配”,是指供給體系仍不完全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的生產需求、創新需求,人才、技術、金融和制度供給均存在明顯短板;與生活需求相關的供給體系仍處於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從實物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的過程之中,結構性矛盾突出。“不安全”,是指大量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生態的供給嚴重依賴於國外,供給體系的自主性不強。“質量不高”,是指作為主體的國內供給體系,在滿足國內生產生活需求方面存在質量安全、多樣性、穩定性等方面的短板。

  從微觀上看,許多涉及生產生活領域的需求,比如,衣食行用等生活品供給體系、住房供給體系、金融供給體系、醫療教育養老供給體系等,都存在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

  總體而言,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可以從多個層次來分析。從直接原因看,主要是投資、消費需求升級,而供給體系自身能力不足、無法滿足需求所導致的。一是消費需求從模仿型、排浪式向個性化、多樣化轉變,對高端、高品質和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而供給體系的產品和服務尚未跟上,供給能力不能完全匹配。二是投資需求從通用型向高精尖、定制型轉變,相關供給還無法滿足。隨著最終產品需求品質的提升,對生產工藝、關鍵設備的性能要求越來越嚴苛、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國目前的供給體系主要還是以大規模生產、同質化商品為主,基本能滿足數量型需求,而與高效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三是商品供給能力強,而服務供給能力弱。無論是教育、醫療、旅遊,還是養老、文化、娛樂等服務領域,都存在供給體系不完善、質量不高等問題。四是從生產到流通的環節多、成本高,供需循環不暢,推高了消費者成本,商品質量、價格信息的透明度不夠,造成“質優不能價高”甚至“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從深層原因看,主要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資源要素支撐條件和經濟治理體系不完善。一是科技、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支撐能力嚴重不足。我國的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雖在持續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但與領先科技強國相比,總體上仍處於追隨階段,只有少部分領域實現了並跑和領跑,且面臨日益趨緊的技術限制,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影響產業升級的決定性因素。同時,我國高端人才分布不均衡,製造業高端人才嚴重不足,金融體系難以滿足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也都是關鍵短板所在。二是經濟治理體系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增強,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反不正當競爭的現代化市場監管體系、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環境、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審慎包容制度環境等,尚需進一步完善。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向形成更高效率、更好質量、更強競爭力的高水平供給體系切實發力,加快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扭轉實體經濟內部供需結構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的局面。

  第一個路徑,是從滿足最終需求的產品、裝備和服務層面,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三個轉變。一是針對高端產品、關鍵裝備、基礎核心零部件缺失的問題,實現從無到有的轉變。要結合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業為主導的協同創新體系,對少數關鍵技術進行集中投入、協同攻關,補齊供給體系的能力短板,實現產業體系、要素體系和創新體系的統一。二是針對產品質量不高、服務不優的問題,實現從有到優的轉變。比如,實施產品和服務升級專項行動,有些產品的功能可以更豐富一些,設計可以更美觀一些,用戶體驗可以更優化一些;生產裝備及零部件的質量、可靠性、穩定性可以再提高一些。三是針對產品、裝備、服務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實現從優到強的轉變。要大力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推動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用好研發、設計、信息等服務要素,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同時為高端服務業拓展廣闊成長空間。

  第二個路徑,是加強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一是以優化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為重點,形成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治理體系。在這一過程中,重點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執行效率,進一步優化消費市場秩序,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建立產品質量查詢系統,促進產品質量分級,提升消費者信心,實現優質優價。二是推動形成有競爭力的市場結構。優化行業結構,進一步完善稅制,促進企業市場化併購,形成符合各產業特征的市場結構。對多數產業而言,要形成少數龍頭企業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成為行業的穩定力量,少數“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差異化發展,多數中小企業為龍頭企業配套服務的穩定格局,從而整體使行業擺脫低水平重複競爭、惡性價格競爭的局面。三是以進一步簡政放權和改善營商環境為重點,推動形成有利於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可考慮按照“非禁即許”原則,進一步放鬆對各類服務業管制,推動國際國內服務標準接軌,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服務企業。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