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埃及法老的三次“搬家”:從古墓到遊行
http://www.CRNTT.com   2021-04-06 11:13:23


 
  古埃及文明早已湮滅,然而這一刻如同時光倒流。隨著船只一路行進,不斷從遠外傳來哭聲。這是一支龐大的送葬隊列,人們完全出於自願,沒有絲毫的造作,那兩岸的悲痛是真實的、撕心裂肺的。以致布魯格施實在不忍再看下去,回到艙裡感慨不已。他忍不住懷疑:自己做得對嗎?在那些呼天搶地捶胸號哭的人們看來,他是不是等於一個盜墓賊呢?他們會不會把他與那些幾千年來咨意褻瀆聖地的匪徒們同等看待呢?現在只能對他們說,自己是在搞科學研究,但是這樣的解釋能夠安慰民眾嗎?這些尼羅河兩岸的懵懂農人,可能並未受過什麼教育,也對祖輩的歷史不甚了解,但古老的記憶仍然深埋在他們的骨血裡,古老的傳統依然在民間傳承千年,從未斷絕。

  一位當代的埃及作家曾說:“只有使過去複活,一個民族才能存活”。揚·阿斯曼對此曾在《文化記憶》一書中作出了解釋,即集體記憶塑造了民族認同,每個集體在他們的過去中,同時找到了對自我的解釋和意識,這是所有成員的共同財富,這財富越巨大,集體的概念就越穩固和深入人心。而承載集體記憶的,除了像《聖經》、《古蘭經》這樣的經典文本,還有藝術、節日、儀式乃至服飾、生活態度等等瑣碎的日常小事,換句話說,祖先的記憶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後世子孫,而在面對新的挑戰和未知的世界時,人類也習慣回望過去,尋找那些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永恒坐標。

  在開羅博物館安放百年後,法老們的木乃伊終於迎來了21世紀的第三次“搬家”。這一次,再也沒有黑夜裡倉促轉移的慌亂,也不必被人誤會為居心叵測的盜墓者。當手捧祭品的女祭司們從開羅博物館的大門中魚貫而出,當無數道燈光聚攏在方尖碑上,當載著法老靈柩的車輛在埃及藝術家的歌聲和禮炮聲中駛入新的安放地,當尼羅河上重新點亮一列列太陽船,誰能說埃及人不是在尋回自己的記憶呢?而記憶帶給我們的,除了祖先們歷盡滄桑後沉澱的智慧,還有對“我們是誰,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自省,正是有了這樣的自省,人類才能一次次撥開現實的迷霧,闖過黑暗的淵藪,懷揣熱切的盼望和良善的心願,在前行中發現希望,在希望中創造未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