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美國在建國之初,白人就憑借其經濟資源和社會權力對有色人種進行剝削和奴役,並將其資源以經濟財富、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等形式傳遞給後代,美國社會學家喬·費金稱其為“社會再生產”。費金在《系統性種族主義:一個壓迫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美國社會是一個種族主義有機體,在其複雜、相互聯繫和相互依賴的社會網絡、組織和制度中都充斥著種族主義壓迫。具體來說,系統性種族主義是指不利於有色人種的制度、規則、做法或風俗,在幾乎所有方面都造成和維繫著種族不平等的狀況,涉及財富分配、刑事司法制度、就業、住房、醫療保健、政治和教育等各方面的不平等。
而針對亞裔的歧視和暴力是針對所有有色人種的,是針對包括非裔、拉丁裔和原住民等在內的更大的暴力和種族歧視系統的一部分。與長期未得到解決的“非裔平權”問題一樣,美國針對亞裔的系統性歧視已存在上百年,並且根深蒂固地存在於社會的方方面面。1999年,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授克萊爾·金就曾提出,美國白人社會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並非是單純扁平和連續性的,而是相對立體的交叉形態。簡單來說,就是以白人為主導的美國社會,並不是習慣性或文化性地歧視亞裔,而是有策略、有組織地針對亞裔,刻意地壓制亞裔社會地位。
其次,亞裔本身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概念和群體,其權利訴求並不一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權運動席捲美國,一些由亞裔學生組成的激進民權社團開始提出“亞裔美國人”這一名詞。對“亞裔”概念進行整合併政治化的思潮始於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人口普查局的定義中,亞裔是“起源於遠東、東南亞或印度次大陸的任何原住民,例如柬埔寨、中國、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這包括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或移民後代,體現出“亞裔”蘊含的複雜性。他們有不同的語言、風俗、宗教信仰、習慣,赴美的移民歷史也有差異,最終在美國的社會經濟地位也不盡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