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特色小鎮死亡名單”是一記警鐘
http://www.CRNTT.com   2021-04-23 08:15:59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最近,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在網絡流傳。文章稱,不少特色小鎮資金鏈斷裂、商戶逃離甚至淪為“空城”,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於爛尾、倒閉狀態。典型的案例是投資3.5億的陝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後人氣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

  2016年,國家相關部委決定聯合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特色小鎮很快就呈現“遍地開花”之勢。多地紛紛出台創建標準、評選辦法等指導性文件,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利用三五年時間打造100個特色小鎮,並以“世界一流水平”為建設標準。

  清晰的目標和較高的定位,的確培育出了一批有獨特性、競爭力、影響力的標杆小鎮,但難以為繼的也不在少數。“死亡名單”中提及的麗江雪山藝術小鎮、常德德國小鎮等,曾經都是“叫響”一時的“大手筆”,如今讓人不勝唏噓。

  特色小鎮從“扎堆開建”到“批量倒閉”,最終淪為“空心鎮”“鬼鎮”,表面看多是客流減少或項目爛尾所致,根本原因則是規劃建設、產業結構、文化底蘊、項目定位、運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有的特色小鎮,在創建中失去了“特色”。清一色的仿古建築,添加幾件老物件,再配一個略帶古韵的名字,便敢冠以“歷史文化古鎮”,最後難免成為千篇一律的“旅遊小吃一條街”。此前,有網友改編的歌曲“小鎮故事少,充滿假和抄;看似一個樣,吃喝差不多”,就唱出了一些特色小鎮面臨的尷尬和困境。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自認為特色不夠,還把種植養殖業作為特色小鎮項目進行申報,或直接讓房地產成特色小鎮建設的絕對主角,實質上變成了打造“特色別墅小鎮”。

  回過頭看,當年《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基本原則,第一條便是“堅持突出特色”,明確提出要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發展特色產業,傳承傳統文化,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防止千鎮一面。以此來看,特色小鎮建設跑偏,也是一些地方官員盲目跟風、追求政績的官僚主義、機會主義作祟的結果。

  事實上,國家層面對特色小鎮存在的問題已有察覺,並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比如,2018年國家發改委對已公布的特色小鎮進行優勝劣汰測評,2020年國家發改委通報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典型經驗和警示案例,《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也提到“促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要以各省份為單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鎮清單,開展動態調整、優勝劣汰”。

  特色小鎮建設的痛點和難點在於,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運營難度大,因此地方政府要在找准特色小鎮發展定位、模式、機制等基礎上,積極打造具有排他性和獨特性的“原生IP”,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地方官員要把它當做“百年老店”來規劃建設,而非為官一任的政績。

  除了對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財政投入感到惋惜,特色小鎮”批量倒閉”讓人覺得痛心之處還在於,如果規劃科學、建設得當,它原本可以成為產城融合、跨界融合的典範,有助於推動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們更需要把特色小鎮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效結合起來,充分運用政府、市場“兩只手”,找准產業融合點,推動特色小鎮走上“理性發展軌道”。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趙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