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店容易經營難。實體書店轉型升級已經是全行業喊了多年的口號。像全民暢讀書店那樣混業經營,像外研書店那樣多做文化活動,是很多書店都做過的探索。可一方面經營者會受到書店變得面目模糊的質疑,一方面不少書店舉辦的讀者活動不僅不賺錢還賠錢,也令書店苦之久矣。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這件事:實體書店正在變成一個城市的文化容器。”致力於書店行業研究的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認為,“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體現出的公共文化服務價值遠超商業價值。”
有些由政府出錢的公共文化服務,比如建社區圖書館,要提供場地、人員、館配,花的錢不少,吸引來的讀者卻有限。而如果通過提供房租和稅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實體書店入駐社區,由其自主經營,並承辦文化活動,政府的開銷不僅將大幅降低,還滿足了附近居民的閱讀需求。
大隱書局從4年前開創之初,就不再只把自己定位為賣書的零售商。他們花更多心思,圍繞圖書設計出各類文化活動,把這些活動作為產品,出售給各類機構。短短4年間,大隱書局已為黨政組織、社會團體、企業機構、公益場館等提供了近1000場次的文化活動,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文化服務品牌。
上海大隱書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軍解釋說,“這樣書店能夠從過去只是單一靠讀者到店才能實現價值,發展為書店將好的作家、好的編輯、好的圖書資源整合,以文化服務的方式走出去。”劉軍介紹說,向各類機構出售書店品牌的文化活動,現已占大隱書局總體收入的40%左右。
“中國實體書店的數量和顔值,毋庸置疑已是世界頂尖,這方面的競爭堪稱進入無人區。由於沒有圖書定價保護制度,中國書店面臨的商業模式挑戰,目前也是世界上最艱巨的。但這也意味著我們的後發優勢更大、機會更多。”程三國說,“如果未來中國實體書店行業,能在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這種雙循環模式下創新成功,相信屆時我國書店的發展質量也必將領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