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醫保個人賬戶可用於家庭成員費用支付
http://www.CRNTT.com   2021-04-23 10:47:24


 
  第三,提出新機制——個人賬戶使用範圍的拓展,可以家庭共濟。此外,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通過促進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服務能力,完善基層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制,加強健康管理,規範慢病管理這些外部的制度機制健全,進一步提升老年人在基層醫療保障服務的便捷性。

  新機制導致個人醫保賬戶金額減少?

  針對“有民眾認為改革後的個人賬戶金額減少了,影響了待遇”的問題,陳金甫在昨天的例行政策吹風會上表示,普遍個人賬戶的新計入減少,意味著門診共濟保障制度的建立、擴大、健全、增強。減少的部分並不意味著個體的保障會損失,而是放到了共濟保障的大池子裡,形成了新的保障機制。這個新的保障機制總體上能實現基金平衡轉移,使保障效能顯著放大。制度效應既用於實實在在的醫療服務購買,又有利於人群基金的共濟,更有利於制度的可持續性發展。

  “共濟保障不是個人收入。”陳金甫指出,如果把錢都放到每個人的口袋裡,是明明白白了,但卻發揮不出共濟保障的作用。年輕的時候沒病,到老年要用的時候,僅僅靠個人積累是有限的,而社會積累就可以更大範圍地解決大家的治療需求。保險共濟機制就是用大數法則化解社會群體的風險。

  陳金甫說,如果改革到位,調整個人賬戶計入方式,單位繳費部分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基本上每個人新的計入都會減少。但個人積累仍然歸個人所有,權益沒變。如果說變,就是賬戶資金用“活”了,使用範圍更寬了。因此,個人賬戶新計入的減少並不意味著整體保障功能降低。而是在轉換門診保障機制以後,可以達到共濟保障、代際保障、提升管理效能的制度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