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警惕“算法收割”跑在市場前面
http://www.CRNTT.com   2021-04-28 00:38:00


  中評社北京4月27日電/網評:警惕“算法收割”跑在市場前面

  來源:東方網 作者:楊玉龍

  完全相同的軟件和路線,叫車價格不一樣?網約車計時計費總感覺不準確?實際價格好像每次都比預估價格貴了一點點?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消費者的疑慮都是真的,部分網約車平台為“多收三五鬥”,竟然這麼做……(4月26日 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誠如記者調查發現,網約車計費亂象叢生,背後是苛刻複雜的規定以及套路升級的“算法收割”消費者。諸如,部分平台計時規定較為苛刻,計費規定多如牛毛;“算法收割”給消費者帶來巨大利益損失。具體來看,一些平台只要到了1秒就會計算為1分鐘,這樣偏差就高達59秒,對消費者不利。

  借助科技手段,經營者的確可以為消費者精准畫像。也正如上海市消保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段時間以來,大數據“殺熟”套路正在不斷升級,從1.0版本的“熟客賣高價”開始,利用平台對消費者個人信息全方位收集的優勢,升級成為基於被平台充分掌握個人信息的2.0版本“殺熟”。上述可見,這顯然會傷害到消費者的權益。

  “算法來收割,乘客變韭菜”需要引起重視,更須警惕的是,“算法收割”跑在市場前面。針對此,一方面,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強化監管執法力度。對於相關企業打法律擦邊球的行為進行有效規制。比如,督促網約車平台履行計程計時的主體責任,定期對系統進行校准等等,以切實保護好消費者權益。可以說,監管不手軟,商家違規行為就沒有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需要相關企業強化自律、主動作為。終歸來講,算法推薦產生的問題,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則是設計方的價值導向出了偏差。從企業自身來講,理應借助科技手段著力於提升服務水平,而不是靠此算計消費者。大數據“殺熟”套路正在不斷升級,本質上是平台對算法權力的濫用,是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侵害,於企業而言也並無好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