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蔡昉:推進供需兩側改革實現新階段更好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1-04-28 09:00:09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蔡昉日前在出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孫冶方大講堂”時表示,認識新發展階段是理解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基礎。為了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好地發展,供給側與需求側都需要不斷深入推進改革。

  蔡昉表示,貫穿“十四五”規劃綱要的主線是“三新”: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認識新發展階段是理解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新發展階段的核心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高潮。縱向來看,我國已進入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開啟之年,處於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發展階段。認識新發展階段就是認識該階段的特殊機遇與挑戰。

  蔡昉說,我國的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存在挑戰。從供需來看,201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到達峰值,隨後進入負增長,該情況逆轉了我國勞動力供給、人力資本改善、資本報酬率和資源重新配置的效率,導致潛在增長率下降,形成供給側衝擊。聯合國預測,2025年我國總人口將達到峰值,這將帶來需求側衝擊。近年來,我國的潛在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高度吻合,這期間沒有發生嚴重的需求側衝擊。人口紅利消失等同比較優勢喪失,製造業比重早熟型降低等現象,總體上仍屬供給側衝擊。供給側衝擊轉化為需求側衝擊主要表現為出口減速和投資意願減弱,人口負增長將進一步弱化需求因素。老齡化的現狀和老齡化的預期抑制了生命周期各階段人口的消費,帶來新的需求側衝擊。

  從短視角來看,疫情衝擊了供需兩側,復甦瓶頸則是消費。疫情不但抑制了居民消費,還導致自然失業率提高。從長視角來看,我國未來的潛在增長率是緩慢下行的,但在可見的未來仍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具體來看,2050年之前我國潛在增長率都將保持在世界平均值之上,緩慢地趨向“平均值”。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蔡昉認為,雖然老齡化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但是我國農村還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尚未轉移出來,今後農村勞動力轉移將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潛力。在新發展階段,持續推動改革挖掘這個潛力,使其轉變為改革紅利,是保障我國潛在增長率的一個重要方面。

  蔡昉表示,為了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好地發展,供給側與需求側都需要不斷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著眼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獲得新動能。例如,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三去一降一補”和處置僵屍企業,防止資源配置僵化或“逆熊彼特”;阻止製造業發生早熟型萎縮,避免資源配置退化。需求側改革著眼於促進雙循環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調整國民收入結構,保持居民收入與GDP增長同步;改善收入分配,打破阻礙消費的分配效應;加大再分配力度,實質性縮小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差距。

  同時,為了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應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提倡終身學習,提高勞動參與率,健全更加普惠的養老保險制度。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幾方面,我國潛在增長率就可以達到高位預測的結果,需求側因素能夠為實現潛在增長率保駕護航。屆時,按世行標準,我國2025年進入高收入行列(人均12535美元),203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人均23000美元)的目標就可以實現。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關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