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緊盯“洋指標”沒什麼必要
http://www.CRNTT.com   2021-04-28 08:58:56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4月19日,滬深港通的北向資金單日流入160多億元,位列近16周的第二高。盤後,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鰲亞洲論壇表示,目前A股市場通過滬深股通進入的外資,證監會看得很清楚,有手段防止外資大進大出造成市場的不穩定。

  監管部門及時發聲用意明顯:投資者無需擔心和過度關注南、北向資金的短期波動數據,股票互聯互通開通7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已有一整套成熟的體制機制監管外資安全。與其習慣性緊盯外資熱錢的短期指標變化,不如埋頭培育屬於A股自己的長期資金。

  2016年至2020年,外資淨買入A股1507億美元,主要通過滬深港通渠道。截至3月31日,外資在A股的持倉占比約為5%,低於境內機構持倉占比。

  目前,通過金融開放大門進入的外資約有四類:一是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二是通過互聯互通渠道進入A股的散戶,投資規模較小;三是境外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和從事資產配置的基金等,是外資持倉中占比較大的部分;四是通過國外券商的自營形式進入A股的外資,背後是對衝基金,是少數可能影響A股穩定的外資力量。

  市場之所以看重外資熱錢的短期指標,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在目前國內增量資金相對不足的背景下,增量外資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二是隨著資本市場有序推動制度型對外開放,A股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尤其是近3年來外資熱錢呈現淨流入態勢。三是在歷次A股大幅下探中,部分外資憑借成熟的投資理念多次精准“抄底”,被市場稱為“聰明資金”之一。

  但是,部分國內學者、證券分析師強調外部因素遠超過國內因素,對美債收益率的關注超過中國國債收益率,對境外通脹預期的關注超過國內CPI,這類“言必稱希臘”“賢必舉歐美”的態度,的確值得引起注意。

  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A股市場的估值按市值區間分布不斷向國際趨勢靠攏。從2016年開始,A股新興產業的大市值公司流動性增加,並開始獲得流動性溢價,按不同市值空間對應的PE(市盈率)分布看,目前已基本與港股和美股市場看齊。國內投資者不需要太迷戀“洋指標”的短期波動,應投入主要精力加快培育A股自身的長期資金、“聰明”資金、穩健資金。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提高開放條件下風險防控和應對能力”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框架”等方面做出新的部署。對於資本市場而言,要落實這些部署,防止外資大進大出的市場風險,歸根結底還是要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積極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創新資本形成,引導更多國內增量資金入市,打造更多“看得長遠,買得準確,走得乾脆”的A股資金“壓艙石”。

  當務之急是,從問題導向出發,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公募權益類基金發展力度,積極引導其他權益類資管產品穩健入市,科學引導儲蓄搬家,提高A股機構化水平,減少散戶占比過高的投機風險,減輕對外資“依賴”;另一方面,學習外資成熟的長期投資理念,優化國內機構投資者考核標準,避免國內資管機構過於短視的投資行為引發市場資金快進快出。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