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全球合力
http://www.CRNTT.com   2021-05-05 09:58:56


氣候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要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只能採取全球化方式。
  中評社北京5月5日電/近日,美國舉辦全球氣候峰會,中國、俄羅斯等38個國家的領導人以視頻方式出席會議。會議旨在強調採取氣候合作行動的迫切性,並重點就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承諾進行協商。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文章介紹,此次峰會,美國提出了計劃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減少50%-52%,並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參會的各國領導人也相應做出有力的承諾。英國到203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削減78%,加拿大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40%-45%。中國則重申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並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表示正在制定碳達峰行動計劃。

  文章指出,氣候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要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只能採取全球化方式。國際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積極開展全球合作和行動,共商應對氣候危機之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結合宏觀經濟規劃提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減排政策。即嚴控煤電項目,“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另外還將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眾所周知,以煤為主的資源禀賦和能源電力結構給中國脫碳帶來了巨大挑戰。中國想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需要在變革政策機制、創新技術發展路徑等各方面付出艱苦的努力。碳中和目標導向下所引領的低碳路徑將變革整體經濟運行模式。政府需要廣泛部署煤電有序退出,大規模接入風光等新能源,重塑電力系統,工業等部門則需要通過技術變革和實行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改造準備實現深度減排。

  文章認為,考慮到中國目前龐大的能源系統、經濟體量和工業生產慣性,中國政府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體現了積極應對氣候危機的堅定決心。從發展現實來看,由於國際產業鏈的位置,中國的工業等耗能部門在經濟結構中占據較高比例,現有的工藝流程和生產慣性將給深度脫碳帶來不小的挑戰。從轉型發展路徑上看,日益趨緊的碳排放空間下,中國可能需要從“燃煤時代”跳過“油氣時代”,而直接跨越式進入“風光時代”,從而將面臨“跨越式轉型”挑戰。從減排技術儲備上看,氫能、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新興低碳前沿技術仍需要突破。從市場機制建設上看,還需要進一步加快和深入推進能源及電力市場化改革,完善和協調各類綠色標準法規和財稅金融政策。

  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承諾體現了勇於攻堅克難、履行減排義務的大國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向全世界釋放盼望多邊氣候合作的積極、友善和務實的信號。未來各國應該秉承“求大同存小異”原則,積極開展氣候對話合作,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文章提出,首先是“求大同”。實現碳中和是中國與歐美國家歷史性的合作機遇,符合各國的共同願景和利益。此次全球氣候峰會是推進各國在氣候領域廣泛合作的良好契機。碳減排是美國和歐盟未來的核心施政重點,也將是中國未來的核心施政重點,這就為各方提供交流、改善互信的基礎,讓各國看到更多的合作可能性和機會。

  其次,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危機問題上具有共同利益,擁有廣泛的對話空間。中美剛剛共同發布了《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致力於相互合作並與其他國家一起解決氣候危機。應對氣候危機將成為未來兩國國家間、區域間、行業間能源科技交流對接合作的重要領域,為兩國合作提供對話機遇。雙邊合作的機會顯然很多,比如新能源行業、綠色金融等都是兩國加強經濟聯繫、開展深入合作的重點領域。通過積極鼓勵相關的互惠綠色投資,擴大雙方共同利益,最終實現合作雙贏。

  第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可以合作。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和技術轉讓應該盡可能向清潔低碳領域傾斜,同時避免形成“綠色技術壁壘”和“貿易壁壘”。發達國家應該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理解。目前廣大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經濟高速發展期,碳排放在短時間內或許難以快速下降,因此,發展中國家的綠色低碳轉型離不開發達國家的合作和支持。除此之外,未來在制定氣候合作具體框架時,還應關注“人均歷史累積碳排放”和“消費側碳排放”這兩個概念。一方面,為了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發達國家倡議從現狀著手減排,但也不應忽略歷史的碳排放累積。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形成的國際產業鏈也使發展中國家處於更高耗能的位置,生產是為消費服務的,減排核算時應當統籌考慮生產側和消費側的碳排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