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火星車採用太陽能帆板的形式供電,大量沙塵會覆蓋在太陽能電池片的表面,降低發電效率甚至導致發電能力喪失。對火星車來說,失去能源供應無疑是致命的。因此,環繞器提前探測預選著陸區,了解沙塵暴等動向,從而避開惡劣天氣。
天問一號的登陸地點是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通過分析該區域此前的氣象數據和火星探測器遙感數據,5月中下旬落火是較穩妥的選擇。
除了做準備工作,天問一號還完成了一系列科學探測。2月24日,天問一號進入火星停泊軌道後,環繞器上的7台科學儀器就已全部開機開始工作,期間還進行了多次軌道調整。這意味著,它獲取了火星不同軌道高度上的科學信息,而不同軌道高度處的探測數據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火星的空間環境信息,例如火星的磁場、電離層、太陽風與火星高層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等。
落火過程有多險?
由天問一號自主完成,經歷“未知9分鐘”
天問一號落火分三步:進入,減速和軟著陸,簡稱“EDL”。5月15日凌晨1時許,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停泊軌道實施降軌,機動至火星進入軌道;4時許,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歷經約3小時飛行後,進入火星大氣,經過約9分鐘的減速、懸停避障和緩衝,成功軟著陸於預選著陸區。
“這是整個任務中風險最高的一步,著陸過程無法由地面實時控制,只能靠天問一號自主完成。”王闖告訴記者,進入火星大氣層以後,天問一號首先借助火星大氣進行氣動減速,克服超高速摩擦產生的高溫、氣動帶來的姿態偏差等挑戰,將約2萬千米/小時的下降速度減掉了90%左右;緊接著,天問一號打開降落傘,進行傘系減速,當速度降至100米/秒時再通過反推發動機減速,由大氣減速階段進入動力減速階段。距離火星表面100米時,天問一號進入懸停階段,精准避障、緩速下降後,著陸巡視器在緩衝機構和氣囊的保護下穩穩降落在火星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