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品牌建設與“工匠精神”的浪漫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21-05-21 08:03:17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轉變”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為打造中國品牌指明了方向。為更好講述中國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認知度,國家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人民日報社在2017年發起新時代品牌強國計劃;2019年,品牌強國戰略聯盟成立,“中國品牌強國盛典”和品牌強國示範工程也在隨後啟動。幾年時間,中國品牌建設飛速發展,逐步實現從被動建設到自覺行動的轉變,也更加注重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和改善消費者體驗。

  品牌是消費者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服務、價值和文化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是一種信任,是無形資產,只有當品牌文化被市場認可並接受後,品牌才產生其市場價值。

  成熟品牌有價,可交易可併購。如要從零開始,那就不能不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於2016年被寫進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逐漸為更多組織和個人所認同和倡導。

  討論“工匠精神”不應拘泥於浪漫主義。香奈兒首席鞋匠馬薩羅說過:“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這種依靠積累、源於傳承的匠心值得尊重。不同於日本匠人對精神專注和極致用心的重視,德國匠人傾向於在追求精確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標準化。意大利的服裝、家具等在業界口碑極佳,其工匠精神體現在從設計到製造的全過程,對文化與用戶的理解與尊重以及對工藝與技術的傳承與創新。瑞士鐘表享譽世界的背後,是歷代鐘表工匠對每一個細小零部件的精益求精,這種精神早已植根於瑞士鐘表業中。

  可見“工匠精神”在各個國家的內涵並不相同。其中,日本“匠の精神”尤其突出,甚至將其引申到“一生只幹一件事”,其精神層面,卻接近孔子所提倡的“執事敬”、“事思敬”。然而,日本這種代代相傳的做法,值得中國企業參考和學習。

  全球百年企業,日本有25321家,美國有11735家,德國7632家 、英國3435家。就日本而言,500年以上的有147家。由於中國過去兩百年的內憂外患,多種技藝已經斷代,老字號寥寥無幾。經營超過150年的企業,僅有六必居、張小泉、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藥業以及王老吉5家。就算加上超過100年的青島啤酒、瀘州老窖、全聚德、吳裕泰等,也不過是10多家。

  不少品牌的傳承是商業秘密,比如可口可樂。但是,隨著專利權的普及以及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以及全球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執行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知識在史無前例地廣泛傳播,造就了一批批走出去的中國企業。

  如今,活躍在《財富》世界500強中有一百多家中國企業, 從上世紀90年代聯想等國產品牌的興起,到近年來華為、小米、大疆等占據大份額市場,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引領互聯網浪潮,品牌建設之路已經有了一定成效,讓世界看到中國特色的“工匠精神”。

  但談“工匠精神”,也要談及其背後的制度因素,與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戰略。在品牌強國建設過程中,大到正面積極的民族文化和國家形象的輸出,良好經濟環境、社會氛圍的營造;小到行業標準、產業政策的傾斜都值得專家學者們慎重去思考,企業家努力去實踐。

  來源:中國網  作者:趙克鋒(巴黎商學院教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