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民進黨當局再爆離奇言論!
http://www.CRNTT.com   2021-05-22 18:06:46


 
  曹謹(1787-1849),字懷樸,河南懷慶府河內縣人(今焦作沁陽),乾隆五十二年生。《清史稿》以循吏為曹謹立傳:“初官直隸知縣,歷署平山、饒陽、寧津,皆得民心。賑饑懲盜,多惠政。”道光十七年,曹謹調任鳳山知縣,當時鳳山因災年饑荒,多有奸邪盜賊之徒。曹謹到任後,“問疾苦,詰盜賊,剔除弊蠹,順民之欲。”不僅如此,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當地農業發展問題,曹謹因地制宜,開渠導圳,助民灌溉。文獻記載“淡水溪在縣東南,由九曲塘穿池以引溪水,築埤導圳。凡掘圳四萬餘丈,灌田三萬畝,定啟閉蓄洩之法,設圳長經理之。”連橫《台灣通史·曹謹傳》中對曹謹領導台灣人民修建兩圳的經過有更為細致的描述,曹謹“至下淡水溪畔,慨然嘆曰:‘是造物者之所置,而以待人經營者。’……乃集紳耆,召巧匠,開九曲塘,築堤設閘,引下淡水溪之水,以資灌溉,為五門,備蓄洩。公餘之暇,徒步往觀,雜以笑言,故工皆不怠。凡二年成,圳長四萬三百六十丈有奇, 潤田三千一百五十甲。其水自小竹裡而觀音,而鳳山,又由鳳山下裡而旁溢於赤山裡,收穀倍舊。民樂厥業,家多蓋藏,盜賊不生……名曹公圳,為碑記之。已而大旱,溉水不足,複命貢生鄭蘭生、附生鄭宜治曉諭業戶,捐資增鑿,別成一圳,名新圳,而以前為舊圳,潤田尤多。”曹謹在鳳山興修水利,引水灌溉農田,使鳳山成為台灣的米糧之倉,為鳳山縣及其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曹謹在台灣被尊為曹公“禹王”。咸豐十年,鳳山縣人民為紀念曹謹修圳惠民的功績,在鳳儀書院之側修建一座“曹公祠”,並在每年曹謹誕辰的農曆九月二十六日舉行公祭。這樣的祭祀活動一直沒有中斷。時至今日,鳳山人民還修建了曹公圳紀念碑、曹公亭,命名了曹公路、曹公里、曹公橋和曹公第一小學等,反映了台灣民眾對曹謹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曹公圳現歸高雄農田水利會管理,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台灣高雄農田水利會前會長盧榮祥介紹,曹謹開創的運用當地竹料、樹枝、茅草、卵石、砂子等為料構築攔水壩工程技術,一直沿用到1963年,鳳山人民飲水思源,至今仍懷念這位好縣官。曹公之名在高屏地區曹公圳灌溉區域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鳳山人把曹謹與我國歷史上治水的大禹相提並論,與修築都江堰的李冰、修渠引漳河水灌田的西門豹和修渠排澇的河南滎陽縣令殷袞等同起來,尊稱他為“水利先師”“寶島禹王”,並為他修祠建廟,年年祭奠。“曹公廟”裡至今懸掛著“功同禹王”金字大匾。歷代文人墨客和連戰、宋楚瑜等政界名流也都題聯賦詩讚揚曹謹,鳳山縣生員謝蘋香寫的“鳳山竹枝詞”、台灣府學教諭劉家謀寫的《曹公圳》、許寸水寫的《曹公祠懷古》就是當時的生動寫照。

  高雄鳳山居民陳嘉男表示,今天高雄人還在用曹公圳作為主要水利工程來調節灌溉與排澇,“可以說,曹公圳是中國人為自己同胞利益興修的水利工程,不像嘉南大圳的修建,為的是掠奪台灣財富,剝削台灣人民,為日本對外侵略服務,而曹公圳修建目的只有一個——造福台灣人民。”

  河南沁陽市政協原副主席、曹謹研究會前會長李元庭指出,曹謹一生中最輝煌、最突出的貢獻在台灣。主要體現在他在台期間,興修水利,抗擊英夷,平息械鬥,重文興教,為開發台灣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