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在東北就有耐鹽碱水稻研究,但是一直沒有重大突破和進展。開座談的時候,老專家就講,耐鹽碱水稻好難搞,我們搞了幾十年了,也沒說出什麼重大進展。袁院士介入該領域後,我們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我們利用遠緣雜交水稻優勢,提供適用鹽碱地的種子資源,隨時耐鹽碱地高產品種,加強執行栽培技術,進展顯著。
【三】
在培育耐鹽碱水稻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水稻秧苗是不耐鹽碱,鹽碱程度很高時,水稻下面都是一層白色的鹽,影響吸水,影響水稻的縱向生長。
團隊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請教水稻研究方面的老前輩,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比如說研發新的水稻品種、降低土壤鹽碱度,嘗試了各種辦法,實驗之後取得了重要進展,為我們擴大規模,提升產量做了充足的科研基礎準備。
袁院士對待耐鹽碱水稻的研發非常執著,也很自信,當我們遇到困難,士氣低落的時候,他會組織技術小組的座談,指出我們的有利優勢,怎樣彌補調整方向。他不是那種死命工作的人,生活很有規律,也很有節奏。
袁隆平團隊最早將耐鹽碱水稻研究放在了青島和東營兩個城市。“超優千號”是袁院士親自配置的組合,最初是作為高產攻關組合,綜合性狀比較好。但是意想不到的情況是,在海水稻田上種植發現它也能夠耐鹽碱——我們在鹽碱地上進行品種的篩選,“超優千號”作為試驗品種,不僅能夠存活,而且成熟度高,產量高。
耐鹽碱水稻的試驗品種包括“超優千號”和其他一些代號品種,代號品種需要通過審定才能公布正式的名字,仍處於實驗階段,實驗階段又包括小實驗、大實驗、中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