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農業,讓獼猴桃果品質量可追溯,既是對種植者的監督,也讓消費者放心。”修文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雅欣說。
有了數據“千里眼”,養殖過程一目了然
通過人工智能攝像頭識別、記錄桑葉播撒量和頻次,可以給蠶精准喂食,讓蠶絲產量提升5%左右。在貴州省遵義市,利用物聯網和智能感知技術,養蠶全流程實現數字化,不僅可以精准投喂,還能自動調節濕度和溫度,讓蠶寶寶在最舒適的環境裡生長。
除了養蠶,大數據還被運用於養豬。“以前進豬舍盤點一次需要4小時,現在通過人工智能攝像頭可以秒速盤點,還避免了人和豬的直接接觸,降低疾病感染風險。”華為公司副總裁、ICT產品組合管理與解決方案部總裁馬海旭說,根據豬的不同生長周期匹配大數據模型,還可智能調整飼料配方和用量,節省養殖成本。
此外,還可以在線實時分析養豬的各類數據,讓養殖場管理者準確做出決策,提高盈利水平。馬海旭說:“以前數據采集要人工制表、填表,現在通過自動化采集,效率提升80%以上。”
有了數據“遙感器”,貸款可以無接觸
江西省餘幹縣種植大戶楊作波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獲得了無接觸貸款。“只需要拿著手機在田裡走一圈,農作物的信息就被錄入系統,不用到銀行填資料,無接觸的貸款真方便!”楊作波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