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如何破解高校教師評價“老大難”
http://www.CRNTT.com   2021-06-04 11:12:11


 
  曾在教育部任職的全國政協委員管培俊回憶,多年前,在教師評價中引入量化考核是一項改革,相對於當年的“鐵飯碗”是一種進步。但量化不能絕對化、簡單化。論文是成果的一個體現,不能以論文數量論英雄。一些地方院校已經不管論文內容、質量、水平,不管有沒有創新,以“指標”為第一位了。“一篇論文多少錢——不看論文質量、不看裡面有沒有創新貢獻,就獎勵多少錢,這是飲鴆止渴。”管培俊說。

  全國政協委員、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感慨,現在人才“帽子”太多,而且與利益掛鈎,“小帽子”是拿到“大帽子”的基礎。“唯帽子”的問題依然存在。

  在一份提案中,顧祥林建議規範各類人才稱號、人才支持計劃和科技獎項,避免各級重複設獎,僅保留少量國家和省部級獎項,改變個人和單位“包裝報獎”的現狀。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胡剛也曾提案建議,重點考察科研成果本身的價值和具體貢獻,而不是簡單關注科研成果的外在形式,克服片面重視成果發表的期刊級別、獲得獎項、獲批課題等不良傾向。

  “對高校教師進行多元評價,首先是對高校要有多元評價。”顧祥林委員說。

  張京澤委員認為:“建立完善教師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機制,是教師評價管理的核心和關鍵。”

  民盟中央在提案中建議,由教育部組織制定一份高校教師分類評價標準。對此,也有政協委員提出了不同意見。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黃偉對此坦言,教師評價應是大學辦學自主權的內容。而且即使同一個專業,專業課、公共課教師評價的差異也很大,教育部來統一制定教師分類評價標準,存在困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