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延安魯藝印象
http://www.CRNTT.com   2021-06-29 11:05:56


魯迅藝術學院內一景(圖片來源:大公報)
  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據大公報報道,說起延安橋兒溝,可能有人感到陌生,它不像棗園、楊家嶺和寶塔山等紅色景點那樣人人皆知,比肩而立,而是偏居於城外一隅。橋兒溝是個文化氛圍和藝術細胞都很濃厚的地方,一九三八年四月十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所培養文藝幹部的高等院校──大名鼎鼎的魯迅藝術學院就誕生在這裡,大量凝聚民族精神,鼓舞抗日鬥爭的優秀文藝作品,從魯藝傳向全中國,讓世界矚目。

  從延安城內乘公交車約行三十分鐘,就到了郊外的橋兒溝。說是溝,現時道路修得寬敞平坦,周邊房屋鱗次櫛比,一個大院子的操場邊,直立兩棟尖頂的天主教堂,這就是昔日的魯藝校園。這所洋建築在二十世紀初是西班牙傳教士的傳教場所,魯藝建院後,作禮堂用,變成紅色文化藝術的大本營。

  走進禮堂,台上墨綠色的幕布上,分別掛著馬恩列斯的畫像,中間是鮮紅的黨旗,台下縱行橫排擺著靠背長椅,供召開大會使用,最有名的,是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在此召開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確定了黨在抗日鬥爭中的領導方針。撤去長椅,禮堂還可以舉行多種文娛活動,魯藝的文化生活應該是很活躍的。

  出禮堂,往校園裡走,一邊是禮堂的連體裙房,一邊是高高的圍墻,和煦的陽光鋪下一層金色,照在圍墻上方“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八字校訓上,是那樣醒目泛彩,溢著光澤。球場邊的一棵大樹,掛著一口略帶銹跡的校鐘,當年師生們上下課,就聽這敲起來宏厚渾重、餘音蕩遠的鐘聲指揮了。畢竟是紅色藝術院校,房舍就有些考究,迎面兩排長長的磚石平房是教室,中間有一孔窰洞式的拱門,而窗戶,也是拱形的一大二小三窗並列。屋脊用青磚砌出一個個十字空隙,所有這些,活脫脫的陝北風。

  魯藝的師生住在校園旁邊的東山,那個時候有幾十孔窰洞,上課辦公則來校園,那兩排教室,前排是音樂系和戲劇系,後排為美術系和文學系,這四個系構成了魯藝的教學整體。各教室並不分隔,人從中間拱門出入,內有一條拱形走廊連通各室。正值“藝術為人民”為主題的魯藝美術回顧展辦在教室,能看個真切,因為當年油畫材料匱乏,版畫、木刻占了較大比例,譬如《馬本齋的母親》(羅工柳),《減租會》(古元),《飲》(力群),《自衛軍打靶》(夏風)等佳作,反映了延安這個革命聖地的新風尚,新生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