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強大國內市場要在“可持續”上下功夫
http://www.CRNTT.com   2021-08-17 08:51:31


  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初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提出的。這一新提法,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立足中國發展實際和未來發展戰略需求,從歷史、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的一個重大命題。

  理解把握新提法的深刻內涵和特點

  經濟日報發表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石建勛文章分析,一是長期性。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不是解決國內市場需求疲軟的階段性短期權宜之計,而是著眼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需求的戰略部署,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長期戰略布局,是聚焦制約總需求增長的長期性、系統性問題,致力於構建完整內需體系的長期戰略安排。

  二是可持續性。我們要建設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具有國際競爭力,具有長久不衰的生命力、活力和動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基礎牢、韌性強、領域寬、覆蓋面廣的大國市場,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不是禁不起風浪、禁不起大幅度波動、不可持續的小國市場。

  三是歷史性。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是大國經濟邁向強國經濟的必然歷史過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國家現代化沒有止境,即便是實現了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仍然需要強大的國內市場來保持現代化強國的歷史地位,因此,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四是戰略性。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疲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愈演愈烈,拉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三駕馬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分析,要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可以說,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就是“一發”,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又是發展的牽引點和突破點。

  理解把握新提法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文章認為,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是長期戰略任務,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不斷發展變化的,舊的需求滿足了,新的需求又會產生,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實現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舊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解決了,新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又會產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不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歷史任務,也是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根本動力,從而決定了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建設經濟強國的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考察世界現代化國家經濟發展歷史,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大國經濟發展都經歷過由“以外促內”轉向“以內促外”的發展過程。我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強調擴大內需,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構建內需拉動、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是符合大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的。這不僅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也將為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強勁可持續發展動力。

  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新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內生性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唯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可持續,才能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這不僅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也是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中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賦發生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發展空間受限。從長遠、全局和戰略高度來看,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主動延長和塑造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國內、放眼全球,在大變局中開新局,而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就是關鍵一招。這不僅是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趨利避害、應對挑戰的戰略選擇和歷史任務,也是一個可持續的長期歷史過程。

  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著力點

  文章指出,在新征程上,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要在“可持續”“長期性”上下功夫,找准發展的著力點。

  第一,貫徹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建設。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一是以創新為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建設的第一動力,只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斷進行服務創新,才能豐富市場產品、提升市場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二是以協調發展的理念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要注重國內與國際市場、城市與農村市場、線上與線下市場的協調發展,協調好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關係,協調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協調好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市場主體的利益關係等。三是以綠色發展的理念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要提倡綠色消費、低碳生活,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四是以開放發展的理念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相互連接和暢通。五是以共享發展的理念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提供可持續的強力支撐。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的發展,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已經形成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隨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將不斷擴張。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要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市場動能,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增長。同時,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需要新發展格局提供可持續的強力支撐,必須充分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更好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打造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第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提供可持續的增長動力。在發展中強調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這不是過去的簡單重複,而是要堅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依靠科技創新,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更多新的增長極,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必須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培育新消費,進一步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同時,還要看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發展韌性和擴大回旋餘地,需要堅持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有效應對風險,對衝外部壓力,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提升消費者信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提供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第四,系統部署、深化改革,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提供可持續的體制機制保障。擴大內需、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要通過深化改革暢通循環、打通堵點。主要涉及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一系列內容。要堅持系統思維,針對制約國內需求潛力釋放的結構性問題,進行系統性的戰略部署,從制度建設層面推動形成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掃除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高標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改革創新,有效激發和引導消費、儲蓄、投資,打通抑制需求的堵點和梗阻,把生產性、生活性需求的增長潛能釋放出來,不斷優化供給結構,提升需求實現的效能,創造新的需求,形成釋放內需潛力的可持續動力,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提供可持續的體制機制保障。

  第五,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打造可持續的國際經濟循環體系。超大規模國內市場不是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國內循環市場,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市場,而是緊密聯通國際市場的國內市場。因此,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要通過強化開放合作,使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更加緊密聯繫互動,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總體上看,要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讓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更要成為世界市場,用國內市場滿足國外需求,同時也用國外市場滿足國內需求,形成順暢聯通的國內國際循環,為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打造可持續的國際經濟循環體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