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
http://www.CRNTT.com   2021-08-20 09:05:26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消除貧困,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夙願。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實施了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著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盡銳出戰、迎難而上,向絕對貧困宣戰,吹響了拔除窮根的衝鋒號,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實現小康,是中國歷代先賢聖哲孜孜追求的理想社會夢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首次使用“小康”來描繪20世紀末中國的現代化圖景。從此,“小康”成為反映我國經濟社會和現代化發展的總體概念。目前,我們已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了新的大台階。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約17%,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顯著提升;製造業增加值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基礎設施建設成就舉世矚目,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發電裝機容量、互聯網基礎設施規模等居世界第一位;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知識產權產出居世界前列。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改革開放鑄就了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根植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淬煉升華於40多年闖關奪隘、劈波斬浪的偉大探索和實踐。在砥礪前行中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這種信仰信念信心,既為過去40多年提供了不竭動力,也為今後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究其根本就在於: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標,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永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證,為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保證人民安居樂業、保障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證。不斷建立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同各方一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為世界共同發展增添新動力。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既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又堅持實事求是、善作善成,確保改革開放行穩致遠。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聚焦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既敢為天下先、敢闖敢試,又積極穩妥、蹄疾步穩,把改革發展穩定統一起來,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推動改革開放走得更穩、走得更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加澎湃的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堅定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通過回顧百年黨史,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黨中央確定的改革開放路線方針是正確的、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戰略部署是正確的,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明前景。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堅定信心和決心,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風雨無阻朝著偉大目標前進。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仿徨,必須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

  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豪邁宣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新舉措,開創了新時代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局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人類共同事業作出了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在亂雲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信心和動力,風雨無阻,堅毅前行,開創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偉業”。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示了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堅定決心,深刻闡述了“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九個必須”,向全體黨員發出了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的偉大號召。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彰顯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心。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提出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新征程上不斷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靈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