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彌補逆周期調節短板 做好跨周期調節
http://www.CRNTT.com   2021-08-29 08:16:59


跨周期調節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轉型
  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去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這是中央級別重要會議首次提到“跨周期”。今年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如何理解跨周期調節這一提法,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湯鐸鐸文章分析,首先,跨周期調節和逆周期調節相對應。逆周期調節是中國政策論述的常用詞匯。其實質就是在繁榮時採取緊縮政策,衰退時採取擴張政策,從而“熨平”經濟周期波動。單從字面看,逆周期是針對當前周期狀態進行逆向操作,而跨周期則要“跨過”當前周期,或者“橫跨”兩個周期進行操作。顯然,跨周期在時間跨度上要長於逆周期,在操作上也更具前瞻性。

  其次,逆周期調節已經不足以應付當下經濟局面。逆周期調節要求主要周期變量給出明確信號,即繁榮時出現明顯通脹,衰退時出現明顯失業,如此就可以放心實施反向操作。逆周期調節要求通脹和失業具有替換關係,如此在繁榮和通脹階段不會有失業問題,緊縮不用顧忌雪上加霜,造成更嚴重失業;而在衰退和失業階段也沒有通脹,擴張不用擔心火上澆油,導致通脹失控。逆周期調節還要求衰退相對溫和,因為一旦出現深度衰退和大蕭條,一方面逆周期調節力有不逮,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此前政策已然失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美聯儲貨幣政策失於寬鬆,主要原因是通脹一直非常溫和,沒有給出明確緊縮信號。危機爆發後出現嚴重衰退,即便常規逆周期調節政策空間耗盡也無力回天。

  第三,近期的宏觀經濟研究為跨周期調節提供了理論支撐。後危機時期,國內外宏觀研究有一個共同發現,即高杠杆條件下經濟周期形態會發生變化,主要周期變量的分布會出現左偏。通俗一些講,這意味著在債務膨脹和資產價格高漲之時,經濟出現過熱和通脹的概率下降,出現嚴重衰退的概率上升。這一現象背後的理論含義尚待進一步挖掘和梳理,但是現象本身已經引起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意味著在看似平靜溫和的經濟環境中,金融風險一直在不斷滋生和積累,如果不能進行及時防範和化解,一旦爆發就會造成無可彌補的巨大損失。

  第四,跨周期調節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轉型。中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矛盾,已經從就業和通脹的折中,轉變為更廣泛的經濟穩定和金融穩定的折中(或者說穩增長和防風險的折中)。當存在明顯的就業和通脹替換時,可以採用逆周期調節政策。然而,當通脹的波動性下降,其所包含的實體經濟信息也相應下降時,就需要在宏觀調控中更多考慮金融因素。金融風險的滋生和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金融周期的波長也要長於經濟周期。因此,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一定要未雨綢繆,採用跨周期調節,形成長效機制。

  最後,對跨周期調節的理解不能過於泛化。有觀點認為逆周期調節是總量調節,跨周期調節是結構調整;還有觀點認為逆周期調節關注周期波動,跨周期調節關注長期增長,意在提升長期增長潛力。但是,無論是優化結構還是提升長期增長潛力,都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面對的老問題,其對應的政策也都有被廣泛接受的術語,比如結構改革、長期規劃和產業政策等。將這些原有的政策表述混同於跨周期調節,不但會削弱新提法的衝擊力,也會造成認識上的混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