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今年以來,受疫情、全球流動性泛濫等多重因素影響,有色金屬銅鋁鋅價格持續上漲,並向國內傳導,給相關產業帶來不利影響。針對銅鋁鋅價格的非理性上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根據國務院會議關於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部署,充分發揮儲備市場調節作用,分批次向市場投放國家儲備物資銅鋁鋅,有效增加了部分品種原材料市場供給,緩解部分行業企業原材料成本壓力。
本版今日起開設“大宗商品銅鋁鋅國儲投放怎麼看”欄目,推出系列報道,約請有關專家就此進行分析研判。
今年以來,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疫情導致供需錯配等因素推動下,部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並向國內市場傳導,加重中下游企業生產經營負擔,特別是成本敏感度高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國務院常務會議接連多次研究大宗商品價格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問題,要求做好保供穩價工作,強化價格調控,多措並舉遏制價格不合理上漲,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
針對銅、鋁、鋅等有色金屬價格的非理性上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工作部署,6月16日宣布以公開競價的方式面向有色金屬加工製造企業分批投放銅、鋁、鋅等國家儲備。6月22日發布了第一批投放公告,銅、鋁、鋅分別投放2萬噸、5萬噸和3萬噸,合計10萬噸。7月21日發布了第二批投放公告,銅、鋁、鋅分別投放3萬噸、9萬噸和5萬噸,合計17萬噸。
此次拋儲選擇在銅、鋁、鋅社會庫存降幅較快階段,直接針對下游加工製造業企業投放,不僅及時擴充了市場有效供給,緩解供應緊張格局,也大幅緩解企業採購成本壓力,特別有助於緩解下游中小企業的困難,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買貨難、買貨貴”的難點和痛點。在投放區域分布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根據各地區消費能力的差異,合理分配投放量,提升了拋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據統計,6月22日第一批公布拋儲時,銅、鋁、鋅的社會顯性庫存分別為26.71萬噸、88.1萬噸和11.1萬噸;截至7月21日第二次公布拋儲時,社會庫存分別為17.71萬噸、80.9萬噸和10.39萬噸,分別較6月22日減少9萬噸、7.2萬噸和0.71萬噸,庫存降幅和前期相比顯著收窄。同時,前期價格快速上漲的勢頭得到明顯遏制,保供穩價效果顯著。
近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金融化程度日益加深,價格不再純粹由供需基本面決定,在短期內市場容易出現非理性大起大落,推動價格嚴重偏離供需基本面,並向國內市場傳導。儘管大宗商品具有一定的金融屬性,但與金融資產的定價主要反映人們對未來的收益預期不同,大宗商品因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關,其定價邏輯更注重當下的供需平衡關係,當下庫存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市場的可供給量,因此庫存的變化是影響當下價格重要的決定因素和變量。依據未來供需缺口“故事”過度進行金融化炒作是不可持續的。然而,短期的過度金融化炒作也會造成預期混亂而令“市場失靈”,對實體經濟的危害不得不防。通過儲備調節對市場庫存進行影響,是矯正市場失靈、維護市場秩序重要手段之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決策如果出台前與市場溝通不夠,就可能擾亂市場預期,後續需要大量工作去彌補。面對此次銅、鋁、鋅價格短期內的非理性過快上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加強市場溝通和預期引導,通過儲備投放,將有色金屬儲備庫存由“隱性庫存”轉為“顯性庫存”,既調節了當下的市場供需平衡,又能影響市場預期,逐步引導價格向基本面回歸。
面對大宗商品價格的頻繁波動,國家通過收儲和拋儲進行市場預期管理,達到抑制價格非理性大起大落的效果,有利於產業平穩運行。例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國家曾多次進行銅、鋁、鋅的收儲,將“顯性庫存”轉為“隱性庫存”,調節市場供需,引導各方預期,為實體經濟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且有利的戰略保障。
為遏制大宗商品的過度金融化炒作,儲備調節也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此次有色金屬儲備投放,具有“不定期、不定量、不定次”三個不確定性,即每次投放時間不確定,每次投放數量不確定,投放多少次也不確定,增加了未來社會對“隱性庫存”轉為“顯性庫存”預期的不確定性,可對市場過度投機行為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已經落地的兩批拋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市場的供需緊缺矛盾,未來有色金屬儲備投放將進一步增強調控效果,夯實國家保供穩價的政策目標。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廣飛(中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