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獨具特色、有別於資本主義的現代化。 |
中評社北京9月3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鬥得出的歷史結論”“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從“走自己的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再到“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刻闡明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邏輯、本質特征和世界意義。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程,是艱辛探索和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中國發展繁榮進步創造了重要前提,同時也為世界現代化模式多元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艱辛探索和不斷創新中形成和發展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文章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台後,就把實現現代化作為不懈奮鬥的偉大目標。早在新中國成立前,黨的七大明確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鬥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新中國成立後,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艱辛探索和實踐,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一貧如洗、百廢待興。當時的情況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針對這樣的國情,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任務,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把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的歷史任務。
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中國工業化是從學習蘇聯模式起步的。在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後,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方針。隨著計劃的實施,蘇聯模式的缺陷也暴露出來。毛澤東提出要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56年,毛澤東在進行大量周密而系統的調查研究後,形成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指導意義的《論十大關係》,這標誌著我們黨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進展的基礎上,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
經過新中國成立後20多年的奮鬥,中國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化國家。這個階段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雖然經歷了曲折和磨難,但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偉大成就,為改革開放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物質基礎。正如鄧小平曾指出的那樣,我們畢竟在工農業和科學技術方面打下了一個初步的基礎,也就是說,有了一個向四個現代化前進的陣地。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進程。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小康”的概念。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們黨更加清醒認識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在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新進行部署。1987年8月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明確闡述了“三步走”戰略:中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30年到50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用“小康”這一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概念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在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黨的十四大明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對第三步目標作出新的戰略部署,提出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確立了建黨一百年和建國一百年時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黨的十七大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新要求,提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更高要求。
這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從1978年至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先後超過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市場空間迅速拓展,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快速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中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後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障和快速發展的物質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奮鬥目標,並賦予全面小康更高的標準、更豐富的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建成的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是發展更平衡、更協調、更可持續的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
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置於戰略布局的引領地位,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確保實現戰略目標的戰略舉措。黨中央提出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把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採取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出的關鍵一步,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了新的大台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世界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的人口數量翻了近一番,正在並將繼續深刻改變世界的發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極大鼓舞全黨全國人民滿懷信心地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五大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文章分析,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獨具特色、有別於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目標和方向,具有許多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明確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樣超大規模人口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在世界上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道路可走,必須探索現代化新道路。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從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出發,開發人力資源,釋放人口紅利,在不斷實現人的現代化過程中推進國家現代化。中國14億多人口邁入現代化,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也將重塑世界現代化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