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美國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前司令菲利普·戴維森上將在參議院作證時稱,美國在關島的軍事基地已成為一個目標。他還警告說,北京可能在6年內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到2050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導者”。說來也巧,戴維森還主張為太平洋司令部提供更多資金。
他的言論引發了媒體的狂熱,一些中國問題專家隨後警告不要誇大戰爭風險。
美國進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曾在里根政府時期在五角大樓工作的拉里·科布說:“問題是,軍方會盡量說‘中國是一個巨大威脅’,從而獲取最大利益。他們對待蘇聯也是如此。”
“對抗中國”,不僅在推動美國的外交政策,也在推動其國內政策。中國正在“吃掉我們的午餐”是美國總統拜登在闡述其基礎設施計劃時最喜歡說的一句話,美聯社稱其為“國內支出計劃的國家安全造勢”。
此外,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承諾為科學研究和開發注入約2500億美元。這將是美國投資自身能力的一個例子——與特朗普政府試圖削弱華為和中興等中國公司形成鮮明對比。
反華策略損人不利己
美國塞頓霍爾大學法學教授瑪格麗特·劉易斯認為,美國司法部的“中國行動計劃”(該計劃聲稱旨在打擊有利於中國的工業間諜活動)導致了“專門針對中國”的刑事定罪,即與中國有任何聯繫的行為——國家層面、種族層面或其他方面——都有可能被定罪。這實際上可能會損害美國,因為美國技術依賴外國出生的研究人員。
此外,全美各地反亞裔暴力活動激增。自2020年3月以來,制止仇恨亞太裔美國人組織記錄了9081起暴力事件,從言語辱罵到人身攻擊,無所不包。學者和決策者認為,華盛頓的反華言論和政策助長了反亞裔仇恨情緒。
中國確實構成了“挑戰”。北京尋求對地區和全球事務擁有更大影響力,但中國並不謀求主導世界。它尋求與其規模、財富和實力相對應的世界事務發言權。
多極化是國際事務中的常態,而不是例外。基辛格警告說,接受這一現實的回歸並避免不必要的敵意至關重要。
“中國威脅”策略正好相反,是時候改變策略了。以不那麼反動、不那麼種族主義、不那麼零和博弈的方式重構美國與中國的競爭,不僅可以阻止兩國關係惡化和對亞洲人的妖魔化,它還將使美國能夠更好地判斷和把握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並(有可能)避免犯下過去的錯誤。 |